序号 | 观点 |
一 | 它是一次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
二 | 它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某些客观的进步作用 |
三 | 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延缓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②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了生产领域
③出现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④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大事记 |
1978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风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
1980年 |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
1984年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
1990年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
材料一:
(一战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
(二战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
(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国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