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生活中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纯碱
D . 中国古代常用竹简、丝帛记载文字,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 |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B |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 红棕色变深 | 反应2NO2(g) N2O4(g) △H<0 |
C | 在0.1mol·L-1K2S溶液中滴加少量等浓度的ZnSO4溶液,再加入少量等浓度的CuSO4溶液 |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黑色沉淀 | Ksp(ZnS)>Ksp(CuS) |
D |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SO3和NaHSO3两种溶液的pH | pH:Na2SO3>NaHSO3 | HSO 结合H+能力比SO 的强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CaCO3(s)=CaO(s)+CO2(g)△H1=+178.2kJ·mol-1
②CaO(s)+SO2(g)=CaSO3(s)△H2=-402.0kJ·mol-1
③2CaSO3(s)+O2(g)=2CaSO4(s)△H3=-2314.8kJ·mol-1
则2CaCO3(s)+2SO2(g)+O2(g)=2CaSO4(s)+2CO2(g)△H=。
i.本征反应,即在催化剂作用下,溶解的SO2和Ca2+发生化学反应,且反应在液相中进行,反应速率为RA;
ii.CaCO3由固相溶解进入液相,溶解速率为RB;
iii.SO2由气相扩散进入液相,扩散速率为RC。
温度变化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温度在25~45℃时,总反应速率受(填“RA”、“RB”或“RC”)控制。45~55℃曲线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一是CaCO3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二是。
①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②t℃时,向某容器中同时充入NO2、SO2、SO3、NO各1mol,v正v逆(填“ ”、“ ”或“ ”)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h | |
SO2 | O2 | SO2 | |||
1 | 250 | 4 | 2 | 0.4 | 48 |
2 | 260 | 2 | 1 | 0.4 | 16 |
3 | 260 | a | b | c | t |
①通过分析第1组和第2组实验数据,比较两组实验中SO2的化学反应速率,可得到影响该反应速率因素的相关结论为。
②在第3组的实验中一开始加入了0.5mol的SO3 , 反应达平衡时c仍为0.4mol,则a=,b=。
已知:①酸解后,钛主要以TiOSO4形式存在。强电解质TiOSO4在溶液中仅能电离出SO 和一种阳离子。
②H2TiO3不溶于水和稀酸。
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中Fe(Ⅲ)含量随pH变化如图1,试分析在pH介于4~6之间时,Fe(Ⅲ)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
②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中Fe(Ⅲ)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55℃后,Fe(Ⅲ)含量增大的原因是。
①水解过程中得到沉淀③的化学式为。
②一定量Fe2+的存在有利于水解工艺的进行,因此在水解之前,先要测定钛液中Fe2+的含量。实验室常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将硫化钠和碳酸钠按反应要求比例一并放入三颈烧瓶中,注入150mL蒸馏水使其溶解,在仪器b中加入亚硫酸钠固体。在仪器a中注入硫酸,并按如图安装好装置。
仪器a的名称为,装置丙的作用是。
①Na2CO3+SO2=Na2SO3+CO2
②Na2S+SO2+H2O=Na2SO3+H2S
③2H2S+SO2=3S↓+2H2O
④
写出④的反应方程式__。
随着SO2气体的通入,看到溶液中有大量浅黄色固体析出,继续通SO2气体,反应约半小时。当溶液中pH接近或不小于7时,即可停止通气和加热。溶液pH要控制不小于7的理由是:(用文字和相关离子方程式表示)。
为提高产率,操作①为,操作②是过滤洗涤干燥,其中洗涤操作是用(填试剂)作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