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八...

更新时间:2021-08-27 浏览次数:78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7 分)
  • 1. 古诗文默写。
    1. (1) ,君子好速。(《诗经,关雎》
    2. (2)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4. (4)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5. (5) ,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6. (6) 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7. (7) “诗言志”,即诗歌要表达作者的志向或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却发出了“ ”忧国忧民的呐喊;《卜算子·咏梅》中,陆游笔下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楼的人。他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衣服破烂得像乞丐一样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冬妮亚不久之前结了婚,现在随同她丈夫到一个大城市去。她丈夫在那里的铁路管理局担任要职。她想不到竟会在这样的情境下遇到她少年时代的恋人。她甚至觉得不便和他握手。他竟潦倒到如此地步,真叫人心痛啊。显然,这个青年锅炉工除了挖土之外不会有更大的长进了。

    1. (1) “炯炯有神”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2. (2) 将文中划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3. (3) 以上文段选自小说《》,文段中的“他"是
    4. (4) 结合文段中“他”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部小说题目的理解。
  • 3. 校学生会开展“以和为贵"的演讲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语文老师在课上讲授“和”文化的知识。请你运用积累的有关“和"文化的故事、俗语、名言等,仿照示例写出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昭君出塞”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和”是和谐共处与民族团结。

    2. (2) 下面是一位同学所撰写的演讲稿的片段,请你回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A和睦家庭、B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要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查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①请把下面两个词分别填入A、B两处。

      组建    构建

      A     B

      ②文中划线句子用语不当,应将“”改为“”。

      ③演讲稿中如适时出现“金句”,会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请写一句你积累的有关"和”的“金句”,以供这位同学备用。

二、阅读(4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走在濉溪的老街上

    ①我选择了一个春天的日子走进老街,古旧的房屋青砖黛瓦粉墙,在淡蓝色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淡定而安然。

    ②我静静的站在老街春天的阳光下,遥想着老街昔日的繁华。濉溪老街俗称口子集,以酿造口子酒而闻名于世。民国初年稍后一些年代,老街有“七十二家酒坊”,方圆百里之遥的沽酒者络绎不绝,车马劳顿,舟船相继。更兼有面市的多家染坊、银饰店,熟食店和百家临街店铺吸引得人流如潮。[甲]

    ③这些老街的传说只能从史书上和老年人的口述中寻找蛛丝马迹,而真正有关老城的记忆还是三十多年前往事。

    ④那时我还在读初中。记忆中的老街是从早晨拉水车人的吆喝声中醒来的,老城市民的饮水一直是靠车拉人挑供给的,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街坊上才陆续通上自来水,有的住户饮水至今还靠肩挑手提。缘由是老街的城池下边水碱大,饮到嘴里苦涩,市民们叫做“苦水”。我记得拉水的平板车上躺着一个由一抱粗细的油桶改制的水桶,甜水从城北关的两眼井拉来,沿深深的巷子一路南行,拉水人一路吆喝着把甘甜的生命之水送到千家万户,水车的颠簸常常把老街的青石板浇得水湿。也就在水车不停前行的那一刻,街上的高音喇叭里响起了《东方红》的序曲,这时整条街都醒来了,一扇扇门板次第打开,人们带着惺忪的睡意迎着一轮朝阳开始了了一天的忙碌。[乙]早晨,最忙碌还应该是临街朝南的一家国营饭店,几个围着白色宽大围巾的服务员在临街支起的一口大锅上炸着油条,两根长长的竹筷子在她们手中不停地翻动,排着长长队伍等待着拿油条的市民伸着脖子非常听话地让她们调遣。

    ⑤记忆最深是坐落在老街中间的文化馆,古色古香的院落里,绕过第一排带回廊的青砖瓦房便是一座小礼堂,悦耳的器乐声中革命现代京剧的高亢唱腔从那里越过高高的院墙在空中飘荡,使经过这里的行人们不由得放缓了脚步,想领略一下艺术。

    ⑥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礼堂前面西厢房的图书室。也许那时我是这里的常客,图书管理员不用我出示借书证就允许我径自走进书柜前翻找我要的书籍。每周六的下午两节自习课跑进去,夕阳西下的黄昏带着换好的书籍走出来,《青春之歌》《播火记》《静静的顿河》《复活》……这些当时在市面上还很少看得到的书籍给了我青少年时期充足的文学养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⑦[丙]当我走出图书室,沿着一路洒满金色余晖的石板街,一路西行时,久富盛名的王憨子油茶包子店便进入了我的视野,已饿得咕咕叫的肚子使我在店铺门前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这里早已聚集了一群人。王憨子油茶店店面不大,两间店面摆放着方桌条凳,盛放油茶的是一个环形的铁壶,象一面大鼓,上面包裹着一层用铁丝扎着的棉被用以保温。油茶为骨头汤熬成、配以花生米、油炸豆腐皮等原料,佐以小茴香、生姜等十八大味。没曾入口便香气扑鼻,诞水顿涌,那包子面皮柔软,莱馅饱满,在扁平的铁锅里煎上片刻,出锅前再浇上一层黄油,翻转焖上一会,已是金黄透亮、焦脆可口。我挤进人群,买了一碗汤、要了一份包子,张开大嘴狼吞虎咽起来,那吃相一定是很不雅的。现在想来,那个已经遥远的年代我还是比较幸福的,在同龄人中我往往是在饱餐了一顿精礼文化的盛宴以后又品尝到地方小吃,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都感到了满足。

    我穿行在老街上,岁月掩盖不住一条街的苍老,满目的沧桑使我两眼湿润。老街的两边店铺还依然存在,门面里还依然在经营着银饰、佛像、布匹等杂货,王憨子油茶店还依然在开张,只是那满街的人群和热闹已销声匿迹,那满街的酒香和摊贩的叫卖声已随风飘散。

    [丁]这其中折射出了许多的缺憾和凄美,也带给人无限联想和追忆,吸引着人们前来寻幽、探古和怀旧。

    ⑨值得欣慰是老街并没有被遗忘,当地政府在保护老街原貌的基础上,挖掘历史遗存,对外联合开发。老街将以她独具的完整性和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和临涣古城、柳孜渡口一样,成为淮北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的名片,成为屹立在淮北平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删改)

    1.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老街在经历了她的辉煌,完成她的使命后,显得古旧而落寞。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2) 文章中“我"回忆了有关老街的哪些事?请加以概括。
    3. (3)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在扁平的铁锅里煎上片刻,出锅前再浇上一层黄油,翻转焖上一会,已是金黄透亮、焦脆可口。(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⑧段划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2月21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攀升到25.6℃。石家庄27.3℃,郑州

    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强大暖气团和睛空辐射影响下,2月19日至2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迅速升高,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最高值,相当于常年5月的气温水平。

    一个多月前又是另一个极端。1月6日至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寒潮影响,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5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达-19.6℃,创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气温纪

    (节选自3月2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碳中和是指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节选自2021年1月1日《参考消息》)

    1. (1) 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今年2月下旬,天气先是异乎寻常的热,然而1月份的时候全国大多地方还经历了极冷的天气。 B . 2021年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监测到最低气温达-19.6℃,创历史新低。 C . 碳中和理念是近年来世界上提出的关于节能减排的最新理念,经过努力,在未来的40年里,我们将实现碳中和。 D . 人类通过不断地努力,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少,当彻底消灭二氧化碳的时候,就是我们进入零碳社会的时候。
    2. (2) 文章的开头列举一些极端的天气,有什么作用?
    3. (3) 材料二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上中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话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来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八》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③执而临之

      可诬一世之人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3. (3) 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是
    4. (4) 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30分+3分卷面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傅雷家书》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冰心(繁星·春水》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罗曼·罗兰《名人传》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