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18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主、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突破1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已经有4亿多人。

    整个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年的“二普”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2000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七普”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

    (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材料四:

    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我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久呢?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有观点认为,我国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红利,而如今,再持续依靠“人口红利”可能难以为继。

    实际上,中国仍然是第一人口大国,所谓“人口红利消失”等论断是站不住脚的。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整个世界的制造环境和商业生态都在发生深刻改变,中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升级,仅仅以“人口红利”来论及经济发展前景,还是太流于表面了。不妨这样想,当我们生育率达到高峰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该是最富裕的。可事实怎样呢?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有九个是非洲国家,排名全球第一的尼日尔,是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经济非常落后,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此外,在当前经济和技术发展形势下,如果有机会再多生几胎,我们还能够靠所谓的“人口红利”,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靠低廉的人工成本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吗?显然,这已不再可能。

    很多人常常会把人口红利与劳动力数量混为一谈,他们只关注“静态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忽略了人口素质提高、寿命延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动态指标。事实上,高质量的劳动力在数量上可以折算为成倍的普通劳动力,缓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影响。也就是说,人口结构变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其他的红利,例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提高、科技素养不断加强、预期寿命在延长等。这些“新人口红利”正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取材于万詰、白明等人的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口普查,作为人口统计和调查的基本方式,在东汉逐渐成熟,被称为“案比”,每年定期举行。 B . 有关人口普查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而关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准确记录,可在《汉书》中窥得一斑。 C . 明代初期进行的“点闸对比”,被西方学者推崇为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后推出的“黄册制度”,为清代提供借鉴。 D . 新中国七次人口普查,普查间隔稳定,普查范围越来越广,数据越来越丰富,普查方法由单一走向多样。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康熙、雍正没有把人头税并入田赋,推行“摊丁入亩”政策,那么乾隆、道光年间的人口就可能无法大量增加。 B . 采集身份证号码,实施自主填报并进行保密处理,使用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这有助于“七普”的数据采集和安全保障。 C . 据材料三,截至2020年,我国人口超过14亿,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7000余万人,保持平稳低速增长的态势。 D . 近十年间,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上升,15-59岁的人口减少约4500万,老年人口占比近20%,迈入了中度老龄化阶段。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人口红利”表现的一项是(   )
      A . 大力开发“银发经济”,在旅游、餐饮、保健、家政服务等领域多渠道、多角度拓展市场,为我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B . 推进乡村振兴,优化人才培养。重视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和素质,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C . 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据此做好政策支持,释放生育潜力,提高人口增长率,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D . 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同比增加35万;大学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项目,助力国家建设。
    4. (4) 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具体说明人口普查对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
    5. (5) 材料四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拌,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谢谢您!"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一一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B . 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 C . 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D . 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釆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 . 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C . 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 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则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
    3. (3) 小说标题“琥珀色的篝火”有什么意蕴?
    4. (4)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宴为师友。初举孝廉 , 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声振远域。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乞原膺,书奏,乃免其刑。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膺知其状,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是时,朝廷纲纪颓陋,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及遭党事,下膺等于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 , 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B .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C .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D .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秀才的雅称。 B . 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C . 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例行假期。古时官吏五日或十日一休沐。唐代有了节日休假,如“冬至”“腊日”等。 D . 录牒,名册。牒,簿册、书籍,也可指文书或证件。如“度牒”,指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 B . 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在对敌作战之时英勇善战,每每使敌人败退,敌人非常伯他。 C . 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人口全都送还塞下。 D . 张俭事发之后,李膺敢于担当,没有像乡人劝说的那样逃走,而是主动前往诏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②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5. (5) 面对皇帝对没有请示就诛杀张朔的诘问,李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置酒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注) , 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注)《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温宴游龙山,有风至,吹嘉帽堕地,嘉不觉之,……温命孙盛作文嘲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破题,点明节令,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B . 颔联描写登高饮菊花酒的风流雅事,“任落”“争吹”二语相反相成,巧用典故。 C . 颈联绘眼前实景,雨后初晴,溪水清澈,阳光明媚,绮丽绚烂,令人赏心悦目。 D . 尾联写太守佩戴茱萸辟邪,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重阳风俗相仿。
    2. (2) 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五、情景默写
  • 5. (2021·济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人生难免有起伏得失,苏轼在《赤壁赋》末尾写到“”,这两句宽慰客人应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人生启迪。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化用《论语•微子》里楚狂接舆的歌辞,用以表达诗人对过去的觉醒,对未来尚可补救的坚持的两句是:“”。
    3. (3) 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载人远行,而且负载情感。“舟”在古诗中成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意象,如杜甫的“”。
六、选择 简答
  • 6. (2021·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大量的古典诗词,向我们展示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而最能代表汉服精粹的,当属深衣。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为古代诸侯、士大夫阶层的居家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深邃的中华文化隐含在背后,在传统社会中广泛而持久地产生着影响。深衣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   ),天然拥有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之东方美德。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 B . 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 C . 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D . 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权衡规矩符合行动进退,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 将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语言表达
  • 7. (2021·济南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经逐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就永远只能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但是,。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 8. (2022高三下·莱芜月考) 中国的科研项目不乏极具古典文化内涵的命名,比如探月计划“嫦娥”、火星车“祝融”、月球车“玉兔”、行星检测任务“天问”、大型多功能运输机“鲲鹏”、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请仿照例句,任选两个名称,阐释命名理由。例:“玉兔”常见于“玉兔捣药”等古代民间传说,这个命名不仅体现了月球车小巧、敏捷的特点,也阐明了中国的探月使命与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八、材料作文
  • 9. (2022高二下·夏邑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日,某剧组到南京大学取景拍摄,有当红明星也参与其中,可是让拍摄团队没想明白的是,以前剧组到了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可到了南大连个围观的粉丝都没有……面对记者采访,一南大学生说:他拍他的戏,我读我的书,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②2021年北京市上半年征兵工作圆满结束,30名清华北大在校学生响应祖国号召,走出校园,携笔从戎。面对“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的质疑,他们认为,大学生仅有文化还不够,更应有信仰。新一代年轻人既能坐稳学业的冷板凳,又能义无反顾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绽放绚丽的青春光芒。

    作为青年学子,学长们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呢?综合以上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