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26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结构是一部小说谋篇布局的艺术方式,亦即如何有效组织情节人物语言使之活动起来并最终形成故事。对于小说家而言,结构问题殊为关键,贯穿于小说创作过程之始终。正因如此,结构成为小说评鉴的重要指标。回顾近百年小说学术史,关于章回小说结构的学术研讨,呈现出颇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否定批评者认为中国小说“其结构远不如西洋小说之严密”,致命弱点乃在于“缀段性”,即一段段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与统一性;肯定赞扬者则认为古代小说结构艺术丰富严谨、异彩纷呈,甚至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上述学术分歧的产生,不仅体现了研究者本身之文化背景及学术观念的差异,同时也彰显了明清章回小说结构问题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章回小说天生具有鲜明的、统一的外部结构,即把每部长篇故事人为切割成篇幅大致均衡的若干回,其切割点多设于小说情节转折或递进处,而各回间的链接也极为紧密。章回小说的回目文字可以隐括或预叙本回情节,尤其是双句回目,上句对应于前半回情节,并承继前一回故事,下句则对应于后半回情节,但又延续到下一回故事,前后回之间的情节内容,发生交错的镶嵌关系,类似于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如此不断重复,直至整部小说形成一个稳固齐整的外部结构。在此基础之上,明清小说家还曾借助各种“部法”和“章法”,对章回小说的内部结构加以统摄强化以及艺术化。

    明清小说的上述特点也导致章回小说在整体上给人以千部一腔的印象,并最终招来研究者对其结构艺术的质疑或贬斥。不过,这些模式化的结构方式虽失之简单,却行之有效,至少可以保障一部长篇小说的正常运营,更为重要者,它们比较容易被文学水平普遍不太高的明清小说家所模仿、复制和掌握;从明清章回小说数量巨大又传播广泛的事实来看,结构的模式化其实并未给其编撰和流播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转化成了某种小说“生产”的特殊优势。

    西方小说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研究表明,除组织情节人物语言之外,小说结构还可用来制造悬念、隐喻、反讽等,营构一个存在于文本之外的涵义丰富的深度阅读空间。然而,这种基于细密分析的结构研读,大抵是评论家和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事情,小说结构对于普通读者究竟有多重要、能够引起他们多大的关注,恐怕还是需要考察的问题。一部小说是否引人入胜,更多取决于“作者在处理文字和对话上有无独见匠心,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无深切的了解,对情节的安排是否别出机杼”,而不一定是结构的谨严精巧或者寓意深长。更何况,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既非由精英文人创作,也不是针对精英文人编撰,主要面向市井小民,故它们重在向读者提供离奇的故事、百科知识以及“观风俗”“正人心”之类的阅读效益。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明清章回小说结构在阅读层面的作用与意义,降低了小说家对于结构艺术的追求力度,同时也较好地化解了结构模式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讨论明清章回小说的结构问题,既要客观指出其模式化的艺术局限,也应充分认识和尊重其有效性的历史事实,不宜脱离明清小说史而虚泛地以今责古、以西律中。

    (摘选自潘建国《关于章回小说结构及其研究之反思》)

    材料二:

    《红楼梦》回、段的过渡接榫颇具特点:一、不像前代一般章回小说在故事发展高峰突兀中止,或故作惊人之语,再“且听下回分解”,而通常由一个人物把读者从前一场面引入后一场面;二、一段有一段的串线人物,以之为串连通场人事的线索,而下一段的串线人物常常就是上一段已在场的,或提名预示过的;三、回与回过渡处,除了人物、情节上的联结,还常用承上启下的话加固接榫。正如脂砚斋批所说,《红楼梦》“过回无痕,是无一笔写一人文字之笔”。因为人物故事前后交叉连贯,虽无惊天动地之象,然而其实如见,妥贴自然,另有一种牢系读者之心的力量。

    事实上,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必有一大段落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红楼梦》与前代长篇小说不同的是,各小段、章回间其他人物情节还相互有着延续不绝的联络,旁枝与主线、回与回、段与段都似疏而聚,若分而合,毫不松散。应该说,人物个性的鲜明,前后统一和多方相关,情节发展的曲折引人,合乎社会真实和生活逻辑,这是《红楼梦》诸线故事回段联络之所以能紧密而自然的内在原因。

    李渔《闲情偶寄》曰,“编剧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长篇章回小说的结构艺术与戏曲剧本实有相似之处,也要注意“密针线”的功夫。《红楼梦》之特可赞许的是,不仅遍布顾前顾后的照应、埋伏,整部皆然,而且回段间还加有过渡接榫,因而全书故事一段紧扣一段,一回紧接一回,犹如晶莹璀璨的群珠,连缀始终,切不断,拆不散。

    (摘选自洪克夷《<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结构是评鉴小说的重要指标,近百年来,小说学术史都致力于对小说结构的研讨。 B . 章回小说回目间的紧密链接能够加固其外部结构,比如《红楼梦》回段的过渡接榫。 C . 小说读者与研究者的区别在于,读者关注的是情节,研究者关注的是主题和结构。 D . 明清章回小说结构备受质疑,是因为其研究者脱离了历史,以今责古、以西律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圣叹评《西游记》“如大年夜放烟火”,虽个体璀璨却缺少整体关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章回小说的结构局限。 B . 《红楼梦》的外部结构与前代章回小说有相似之处,但瞻前顾后的部法,使其内部结构较前代更为紧密自然。 C . 《红楼梦》牢牢吸引读者,是因为它摒弃前代回、段过渡时故作惊人之语的创作方式,承上启下,妥帖自然。 D . 小说结构不仅有组织情节人物语言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反讽等,比如《祝福》的倒叙式开头和“祝福”式结尾。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章回小说结构优势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中每个人物的故事具有独立性,在情节叙述的关键处以“且听下回分解”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 《三国演义》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线索,将汉末晋初近百年的事件紧密地维系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 C . 清代一些坊刻本作品,由坊肆将戏曲、传奇作品切成若干段,置于章回框架内,加工成长篇小说。 D . 《红楼梦》中,“二尤”故事并不是小说主线,却能巧妙勾连起诸多情节人物,使旁支主干浑然一体。
    4. (4) 材料二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材料二提到,《红楼梦》“遍布顾前顾后的照应、埋伏”。试以《红楼梦》原著相关内容或情节为例,谈谈它是如何照应、埋伏的。(150字左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俄]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成了家,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去年夏天在别墅里他跟她可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啊。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马特维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这是说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会不怕难为情。”法官说,生气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仿佛漫不经心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钟以前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马特维还没有来吗?”

    “还没有来。”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布雷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布雷威。布雷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说。

    “不用说,我总是准备好了的,”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又到正好是玛丝洛娃六个月前待过的那家妓院去玩女人,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布雷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阉割派教徒一案怎么样了?”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功名心很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认为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件都非达到判罪的目的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被人们口中的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了被控方的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那个天才律师想出来的巧计已经把案子弄到这样一种地步:那老太婆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婆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根本没有听她。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浆得笔挺的雪白硬胸,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送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律师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全身仿佛在说:“用不着对我做出什么钦佩得五体投地的表示。”他迅速地从人群旁边走过去了。

    (有删改)

    【注释】①节选部分为毒死人命案(妓女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马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③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认为生育是罪恶,因而阉割自己。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和走廊两个场景,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自然引出一起民事案。 B . 庭长形象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又表现出包容心。 C . 从副检察官布雷威对于阉割派教徒案子的考虑可以看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D . 无论是老太婆自己的律师还是被控方的律师,他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介绍了庭长、法官等的私人琐事,而且具体描述其隐秘心理。 B . 小说用词讲究,画线处“仿佛”一词,写出书记官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C .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并通过个性化语言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 D . 与契诃夫“漫画式”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在朴素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透露出讽刺的意味。
    3. (3) 作为检察官,布雷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末写老太婆民事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径诣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 , 应时平泰。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 , 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 , 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明帝临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 , 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嘉平二年 , 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孙礼传》)

    【注释】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使还为             ②道芷阳 B . ①礼争罢役           ②少年强之 C . ①岂官位往事为意邪   ②今乃弃黔首资敌国 D . 涕泣横流           ②人之力而敝之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B . 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C . 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D . 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调动官职,专指提升调用,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超迁是“破格提拔”。 B . 乘舆,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后泛指皇帝所用的器物,也泛指车马、战车。 C . 崩,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称“崩”;文末处“薨”是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之死。 D . 持节,指古代的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持节的使臣,代表皇帝亲临。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礼重情重义。马台帮他找到战乱中走失的母亲,他拿出全部家产赠予马台,马台被判死刑时,孙礼为他出谋划策。 B . 孙礼明辨形势。鲁地贼寇横行,孙礼通过悬赏招降等谋略,恢复太平;后又审时度势,劝曹休不要深入东吴作战。 C . 孙礼体恤百姓。明帝修宫室遇节气失调粮食歉收,他未及上奏,直接免去百姓修筑宫室的劳役,让他们回家务农。 D . 孙礼勇敢忠贞。在与东吴作战时,他冲锋陷阵,战马被多次刺伤后,他仍手执战鼓,奋不顾身,直至敌人退兵。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径诣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

      ②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

    白居易(唐)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元稹(唐)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他的好友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被贬途中诗赠元稹,元稹千里之外以诗酬答。题中元九、微之均为元稹。 B . 诗家最忌“犯复”,白诗却连用三个“灯”,凸显了时间的漫长、氛围的沉重。 C . 白诗以“暗坐”状写诗人心境,元诗“闲诗”则一扫沉重,格调颇为闲适宁静。 D . 元诗从友人彻夜读诗写到自己的夜深难眠,一“还”字回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
    2. (2) 两首诗都以“声”结尾,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广纳贤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李斯《谏逐客书》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的句子是“”。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两句,展现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 (3) 周邦彦《苏幕遮》“” 两句,形象描绘了一幅鸟儿想要将新晴之欢与人分享的生机灵动的画面。
六、选择 简答
  • 6.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    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    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    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看   透   孤单   发现 B . 看   漫   单薄   发现 C . 窥   漫   孤单   发明 D . 窥   透   单薄   发明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是那一片莹白最先映入眼帘,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B . 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从白下面透出来 C . 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D . 也是那一片莹白最先映入眼帘,参差的绿从白下面透出来
    3. (3)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叠词和比喻,请分析其修辞效果。
  • 7. (2021高一下·威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辞。前者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用锐器在龟甲上契刻;      ①     ——记录占卜内容。甲骨文被发现已达120年,但人们对其了解远远不够,目前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被释读、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头上有角的大眼动物是“鹿”,鹿在土上走过变成“尘(麈)”……因为甲骨文字字并非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

    近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第二批征集,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十万一字的“悬赏”,       ② , 也从另一面窥出破译难度之高。但再难,也要研究。哪怕成功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其背后的古代世界,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可喜的是,相比 , 今天多个研究机构的“大兵团作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参与,国外汉学家等更多海外力量的加入,为甲骨文研究开辟空间,这门学科将迎来新的春天。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B . 因为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 C . 但是甲骨文字字并非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 D . 但是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2022高二上·中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火了。它采取年轻人喜欢的题材类型——“时空穿越”,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方式,为大家讲述《尚书》《天工开物》《论语》等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展现其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节目开播后,很多观众表示要重读典籍,有些人晒出了购买典籍的订单截图,也有一些人去节目中相关的历史古迹打卡游玩,体验文化之旅。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