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 地面上,明代分布了 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 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 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 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 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 -1831 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 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 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 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 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称为发展的“黄金 时代”。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资产阶级因而一度受到 鼓舞。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 也竞相回国投资。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族工业再度 陷入了发展艰难的“严冬”时期,致使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被过早地封杀。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 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 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 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材料一:1933年4月,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将大批“流浪的孩子”和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 劳动中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之后拨款3亿元,雇用了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 25万人,在大约1 500个营地劳动……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 振兴局,该局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从1935年到1941年,工程振兴局主办过 25万个工程项目,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和作家提 供了帮助。
——摘编自万雪梅《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 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 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 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 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一: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美 国和英国达成的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为布雷 顿森林体系协定。据此,建立了两个美国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是二战后国际货币制度得以推行的组织机构。它运营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商品和劳务的自 由流通,免受贸易限制或国际支付管制阻碍。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最初的目的是为二战后的经济重 建筹集资金,后来扩大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948年1月1日由23国签订的关贸总协定,是世界贸易自由化新阶段的开始。在以 后近半个世纪中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在于极大地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推进了 市场的一体化。在20世纪后半期世界贸易的发展及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关贸总协定是具有决定 性作用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世界市场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重 要的是,世贸组织所覆盖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贸易,而且还更广泛地包括了服务贸易、知识 产权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摘编自张幼文《20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