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13年 |
1920年 |
总增长率(%) |
|||
金额(万元) |
所占比例(%) |
金额(万元) |
所占比例(%) |
||
外国资本 |
123769.4 |
80.3 |
166745.8 |
70.4 |
34.8 |
本国资本 |
30386.2 |
19.7 |
70079.2 |
29.6 |
130.6 |
合计 |
154095.6 |
100.0 |
236825.0 |
100.0 |
53.7 |
时间 |
党员人数 |
党员成分人数及比例 |
|||||
工人 |
农民 |
知识分子 |
军人 |
商人 |
其他 |
||
1921.07(一大) |
50多 |
4;7.5% |
92.5% |
||||
1922.06(二大) |
195 |
21;10.76% |
|||||
1923.06(三大) |
420 |
164;37.96% |
|||||
1924(上半年) |
650 |
160;40% |
|||||
1925.01(四大) |
994 |
498;50% |
|||||
1925.09 |
3164 |
||||||
1926.01 |
4000 |
2800;70% |
|||||
1926.02 |
8000 |
||||||
1926.05 |
11257 |
7430;66% |
650;5.0% |
||||
1926.11 |
18526 |
11120;60% |
2180;11.78% |
27.35%,其中军人均1500人 |
|||
1927.04(五大) |
57967 |
31186;50.8% |
10840;18.7% |
19.1% |
3.1% |
0.5% |
7.8% |
表3
年份 |
粮食作物 |
油料作物 |
棉花 |
烟叶 |
1914 |
88.9 |
8.8 |
1.9 |
0.4 |
1937 |
83 |
13 |
3 |
1 |
1946 |
81 |
15 |
3 |
1 |
表4
1896年的法国工业和职业调查(全国57.5万家工业企业)情况 |
|
企业 |
雇工人数 |
150家 |
1000人或以上 |
53. 45万家 |
10人以下 |
40万家 |
1-2人 |
1895-1904年法国工业结构 |
|
消费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 |
占工业产值43. 1% |
纺织工业(以手工作坊和家庭工场为主) |
占工业产值28. 3% |
材料一:明清江南农村棉纺织业进一步 发展,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出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七府一州,人均田地不足1.5亩,即使江南耕地全种粮食,也不够满足本地区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闲季节时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动力闲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自然而然的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随着江南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
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但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束缚。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 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 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成功的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还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来源地,以本国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英国却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
口号 |
备注 |
“打倒军阀” “打倒国际常国主义” |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的这一口号使孙中山看到了一丝曙光 |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提出 |
“枪杆子中出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毛泽东分刷于1927年八七会议和1929年年底提出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学生喊出的口号 |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 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1940年12月,毛泽东提出 |
“和平”“民主”“团结” |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
1947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 |
“将革命进行到底” |
1949年,毛泽东新年献词 |
---------摘编自姚芊《口号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上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所提出的口号(部分)。从表中任选两组口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组口号间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并说明其原因。
(要求:明确列出两组口号,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关于戊戌变法性质的研究
研究者及所处时代 |
史料来源 |
站论 |
范文澜/1945年 |
戊戌政变后粱启超所撰(变法通议》 |
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翦伯赞/1950年 |
1911年康有为出版的(戊成奏稿) |
自上而下地实......宪的政治主张,从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戊戌变法六十年纪念活动论文集/1958年 |
1911年康有为出版的《戊戌奏稿》 |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
茅海建/2017年 |
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历次上书汇编 |
戊成变法是以西方化为方向、以强国为目标的改革运动 |
-----据茅海建《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等整理
材料:直至一战结束,均势政策仍然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头等考量因素。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均势转向了对德“绥靖政策”。这意味着助长德国的进攻性行动和英国的步步退让: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1933年4月,德国和协约国因为前一年的国联裁军会议草案条文发生争执,并于1933年10 月退出裁军会议;1933年10月19日,德国退出国联。作为国联领袖的英国,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惩戒言行,英国的妥协行为无疑对正在蠢蠢欲动的法西斯德国起到了“安心”扩张的心理作用。接着在1936年,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这一举动使得协约国丧失了一战后获得的最有效的安全保障,而英国仅仅是“超然事外”地向国际联盟提起抗议而已。
-----摘编自程诚《两战期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原因的新视角》
材料:王国光于万历五年(1577年)出任吏部尚书,上奏《条议吏治书》,主张官吏选拔与考核不应受个人名声、资历的影响,而应注重真才实学和个人能力,做到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他重视对地方刑捕官员的任用及考核,提出以地方安危为重,应任当其才而不必拘于资格和凭照。他认为均平赋税、扶贫扶弱、抑制豪强使百姓安居乐业是地方官职责所在,针对地方豪强勾结官吏欺瞒隐漏造成赋役不均、税收难征的弊端,王国光认为应对参与其中和徇情枉法的地方官员采取有效的问责手段。对于官吏调处办法,他认为:“如果才力不勘繁剧、别无瑕疵者,方拟调简;其有瑕疵而才力难以遽弃者,拟以降用;调简者,授以相应简僻地方;降用者,不拘繁简,量才铨补,庶器使得宜,而惩过之典亦备矣。”他重申应区别官员任职.地方公务繁简程度,官吏在简地任职,则“事简而功绪易就”;在繁地任职,则“处繁而谤议易兴”。鉴于此,王国光还提出将府州县各地方繁简逐一重新核定,照旧分为上中下三等。万历皇帝对《条议吏治疏》深表赞同,诸条基本被采纳。王国光是明代高官,他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 栗丽枝《<司铨奏草>所载明万历名臣王国光吏治思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