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学情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2-01-20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引发了学界的长期争论:良渚文化能不能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

    有学者认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一直由先进的中原地区引领。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地处核心位置,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而“最初的中国”呼声较高的竞争者,包括夏王朝时代以洛阳游计品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尧统治时代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只是处于被引领的地位。

    也有学者依据“仰韶古国”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中国早期文明看重王权、军权而排斥神权的特征。他们认为这样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加务实,通过祖先崇拜维系的社会群体也更加稳定,这才能成为三代文明之开端。而良渚社会虽然王权、军权和神权并重但仍以神权为主,无节制地将社会财富大量挥霍于非生产性的宗教祭祀上,掏空了社会机体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使社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模式必然失败。

    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出现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覆盖“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视角下认识。

    从良渚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古城融合各地区优势,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兴建了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都邑;首次完成大规模水利系统的建设;对农产品大量控制,拥有“国营”农场;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工业生产进行管理,在古城内及周围区域发现了玉器、石器等作坊;完成了萨满式宗教的系统化,使之成为疑聚和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的王权和军权已形成。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表明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

    (摘编自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材料二:

        读懂良渚,首先要读懂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那些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承载着礼制规范的意义。

        世界上早期的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无不结为一体。良渚先民将玉看作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稀有的矿物,因此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意味着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良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陕西榆林神木石峁古城出土过被切成片的玉琮,在广东石硖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玉踪出土,而在更晚的商代殷墟和金沙遗址都有仿良渚的玉琮被发现。由此可见,随着良渚玉器的广泛传播,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九州。

        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浙江的文化印记,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明圣火。我们从良渚文化的传承中,也看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摘编自陆遥《美丽良渚 探源中华》)

    材料三: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一年来,已有150 余万人次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是超大超复杂型考古土遗址,如何保护是重大课题。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依靠数字赋能,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遗址公园围绕保护管理全域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要求,织密“日常巡查十科技预警”的保护网,实现5G信号全覆盖。

    良渚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互办展览。为期3个月的良渚文明故宫特展,汇集260件(组)良渚玉器以及商周、汉代等仿良渚风格玉器,接待国内外观众50 余万人次。同时,良渚文化“云展览”“夜游博物院”等活动陆续推出,累计在线吸引观众上亿人次。

    此外,考古工作者每年将选一到两个遗址点进行精细化解剖发掘,供游客参观。良渚实验考古作坊,也将成为游客体验场所。眼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在继续提升、扩建,良渚博物院将有一条长长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把遗址公园和博物院“串”起来,游客可以一路走,一路感受品味。

    良渚古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力推动遗产地的乡村振兴、生活富美,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和创新因子。

    (摘编自江南《良渚文化有声有色》)

    1. (1) 下列对于“最初的中国”理解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 一些学者认为地处核心位置的中原地区一直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引领着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 B . 一些学者认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和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是“最初的中国”的两个中心。 C . 一些学者认为良渚社会以尊奉神权为主,在宗教祭祀上耗费大量社会财富,这种社会模式不可能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D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史前各地区都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出现众多古国,相互碰撞交流形成“最初的中国”。

    2. (2) 根据出土的良渚玉器来分析,下列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玉器作坊的发现,表明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已有相当水平。 B . 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意味着先民相较于神权更注重的是礼制规范。 C . 良渚文化多个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相同的“神徽”,说明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D . 陕西、广东等地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证明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九州。
    3. (3) 市民为良渚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下列建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开办良渚玉器展,并进行线上同步直播。 B . 提供双语讲解器,提升博物院接待水平。 C . 创立考古科普周,给游客提供发掘机会。 D . 打造“云博物院”,让参观者多方位体验。
    4. (4) 结合材料来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
    5. (5) 如果你支持“良渚文化能代表中国文明”这一观点,请依据材料陈述理由。
  • 2.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亲情

    (美)霍桑

    一座小屋二楼的客厅里,陈设朴素。两位年轻漂亮的女人共坐炉旁,各自怀有相同的哀伤。

    她俩不久前才成为两兄弟的新娘,哥哥是老水手,弟弟初次出海。可是接连两天噩耗不断,一个丧生于加拿大海战,另一个葬身于大西洋的暴风雨。丧亲之痛引起普遍同情,来新寡的妯娌俩家中吊唁的客人络绎不绝。两位未亡人虽对朋友们的好意深为感激,却还是巴不得他们走开。两人都觉得,不论多大的伤痛,都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于是她们默默流泪,沉浸于悲痛之中。但一个小时后,其中个性温和安详,却并不脆弱的那位,开始顺从天命,率先恢复被打乱的生活秩序,动手在炉前摆好餐桌,端来简单的饭莱,握住弟妹的手。

    “亲爱的妹妹,今天你一口东西还没吃呢。”她说,“站起来吧,求你了。”

    她这位弟媳性格热烈急躁,凶信传来,她又是尖叫又是号哭,悲痛欲绝。此刻,一听玛丽的话就往后缩,如同受伤者害怕别人触痛伤口一样。

    “我再也没福分了,也不想再祈求!”玛格丽特又一阵热泪涔涔。

    时间飞逝,平日安歇的时辰到了。两兄弟成亲时,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只能住在一起,共用客厅,只对与客厅相连的两间卧室各自享有特权。两位未亡人,用柴灰盖住炉中余火,将一盏点者的灯放上炉台,各自回房。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两妯娌并未同时入梦。玛丽默默忍受伤痛,很快就坠入梦乡。然而夜越深,玛格丽特越辗转不宁,卧听雨声点点滴滴。她时时从枕上探头,张望玛丽的卧室与中间的客厅。两把椅子,空空荡荡,在炉旁的老地方相对而望。两兄弟曾坐在上头,青春勃发,笑逐颜开。玛格丽特满腹辛酸,呻吟叹息,忽听街门被人敲响。

    敲门声缓慢而有节奏。玛格丽特看看嫂嫂卧室,见她仍沉睡不动,就爬起来,稍稍整整自己,恐惧和急切使她瑟瑟发抖。

    “老天保佑!”她叹口气。

    抓起炉台上的灯,她赶紧走到俯临街门的窗前,这是扇安着铰链的格子窗。她推开窗户,把头稍稍探到外面潮湿的空气中。但见门前有盏灯笼,红彤彤地照着,灯光融入附近一滩滩水洼之中,其余一切都被沉沉黑夜所笼革。窗户在铰链上吱嘎一响,突出的屋檐下就走出一个人来,抬头往上看,想弄清他敲门叫醒的是哪一位。玛格丽特认出是城里一位为人和善的客栈老板。

    让“古德曼·帕克,你有啥事?”寡妇喊道。

    “是玛格丽特太太吧?”老板回答,“我还担心是您嫂嫂玛丽呐。”

    “看在老天份上,你到底有啥消息?”玛格丽特尖声叫道。

    “半点钟以前,有个专差从城里过,”古德曼·帕克道,“他在我店里歇了一会,我跟他打听前线的消息,他说你知道的那场小仗我们打赢了,十三个本来传说被打死的人都还好好地活着,你丈夫也在内。估摸着你不会怪罪我打扰你休息,就过来告诉你一声。晚安。”

    说完,好心人动身走了,灯笼一路闪着微光,照亮两旁景物,若隐若现。然而玛格丽并未逗留在窗前观看这如画的场面,欢乐闪电般穿过心房,把她心儿照亮。她气喘吁吁飞一般奔向嫂嫂床边,可才到卧房门口又打住了。

    “可怜的玛丽!”她自忖着,“我要把这消息藏在心里,等到明天再说。"

    她走到床边,瞧瞧玛丽是否安睡。只见她脸半朝里侧,曾躲在那儿暗自流泪。不过眼下脸有种平静的满足,仿佛她的心就是深深的湖水,逝去的已沉入湖底,湖面变得风平浪静。玛格丽特退了回去,。

    夜更深,玛丽猛然惊醒。没有惊动嫂嫂迷迷糊糊听到两三阵急促热烈的敲门声。担心弟妹也被惊动,玛丽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端起炉台上的灯,急忙走到窗口。碰巧窗户没扣上搭扣,一碰就开了。

    “是谁呀?”玛丽颤抖着向外张望。

    狂风暴雨已经过去,月亮高悬,照亮头顶破碎的云团,照亮脚下黝黑潮湿的房屋。地上那一滩滩的雨水,微风吹来,便发出扭曲的银光。一位水手打扮的青年,正独自站在窗下。玛丽认出是那个靠短途航行挣饭吃的人,也没忘记自己出嫁之前,此人曾是她失败的追求者之一。

    “斯蒂芬,你来这儿想干啥?”她问。

    “打起精神来,玛丽,我只想安慰安慰你。”遭过拒绝的追求者答道,“十分钟前我才到家,我娘告诉我的头一件事就是你丈夫的坏消息,来不及跟老人家多说一句,我就抓起帽子,一路跑了来。玛丽,不跟你说上句话,我就睡不着觉。”

    “斯蒂芬,我本来对你的看法还好得多!”寡妇大声道。泪水夺眶而出,打算关上窗户。

    “听我把话说完嘛。”年轻的水手喊道。“昨天下午我们跟一艘从老英格兰来的帆船打过呼,你猜我看见谁站在甲板上呀?他平平安安,就是比五个月前瘦了一点儿。”

    玛丽探出身去,无言以对。

    “就是你丈夫嘛。”宽宏大量的水手接着说,“祝福号翻船的时候,他抓住了桅杆,保住了性命。只要风顺,帆船天亮就能进港,明天你就能见到他啦。好啦,晚安。”

    他匆匆走了。玛丽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自己是梦是醒。水手时而隐入房屋的暗影,时而出现在道道明亮的月光下面,忽强忽弱。然而,一股确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渐渐涌上她的心。她头一个冲动就是叫醒弟妹,与她分享这新生的欢乐。打开她卧室的门,这门是夜来关上的,没上闩。走到床边,正要把手放到熟睡者的肩头,却冷不丁想到,玛格丽特醒来时想到的会是死亡与悲恸玛丽用灯照照丧亲者毫无知觉的身体,弟妹睡得并不安宁,周围帐幔乱成一团。年轻的脸蛋红扑扑,樱唇半开半闭,露出生动的笑容。

    “可怜的弟妹!你的梦可别醒得太早。”玛丽心想。

    离开之前,她放下灯,尽量理好床单,不让寒气侵袭兴奋的熟睡者。可手刚一挨玛格丽特的脸就发抖,一颗泪珠也坠落到她的脸上,于是她猛然苏醒。

    (选自《霍桑短篇作品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位丧夫的年轻女人表面上对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实际上不堪其扰,“希望他们赶快离开”。    B . 玛格丽特性格热烈急躁,她因悲伤过度不肯进食,并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 C . 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暗示着两位未亡人在相同的遭遇中心意相通,希望能给与对方慰藉。 D . 两位好心的报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表现了他们的礼貌和修养,暗示妯娌俩深受人们尊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听到敲门声后妯娌俩的不同动作,玛格丽特“稍稍整整自己”,而玛丽“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B . 小说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不仅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突转,对次要人物的描绘也非平铺直叙,比如巧用误会表现斯蒂芬来访的目的,读来引人入胜。 C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叙述者洞悉一切,呈现了玛格丽特和玛丽在夜晚各自的经历,使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到事情的过程与真相。 D . 小说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暗示主题,“沉沉黑夜”“月亮高悬”“扭曲的银光”表明了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亲情的复杂矛盾,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悲悯。
    3. (3) 得知丈夫生还的消息后,妯娌俩产生了相似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
    4. (4) 小说多次写到人物的“醒”,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丰富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

    黄宗羲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晚又号石渠,陕之三原人。正统戊辰进士 , 选庶吉士,而先生志在经济,擢知扬州府。岁饥请赈,不待报而发粟,民免沟壑。时以襄南地多山险,秦、楚之流民萃焉,日出剽略,于是特设治院,以先生为右副都御史领之。累平寇乱,榜谕流民,各使复业。巡抚云南,而中人钱能横甚,使其麾下指挥郭景,私通安南为奸利。先生遣人道执景,景迫投并死。尽发能贪暴诸状,上遂撤能。寻兼在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抉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箱珍玩张皇声势先生列其罪状,敬下锦衣狱,臣论死。二年而复还参赞,钱能贪缘为守备,与先生共事,先生坦然,不念前事。能语人曰:“王公,大人也,吾惟敬事而已。”加太子少保,先生益发舒言天下事,天子不能无望意,因批落太子少保,以尚书致仕

        孝宗即位,召用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上释奠文庙,先生请用太牢加币,从之。先生重礼风义之士,故一时后进在朝者,如庶吉士邹智、御史汤鼎、主事李文祥十余人,皆慷慨喜事,以先生为宗主。凡中官幸人,恩泽过当者,先生辄为裁止,虽上已许,必固执也。

        丘濬以礼部尚书故班先生下,及直文渊阁,先生自以前辈仍序尚书之次,濬意弗善也。每有论奏,阴抑之,且使其私人太医院判刘文泰,讦先生所刻传文,详列不报之章,为彰先帝之拒谏。先生言:“臣传所载,皆足以昭先帝纳谏之盛,何名彰恶?文泰无赖小人,其逞此机巧深刻之辞,非老于文学阴谋诡计者不能,盍无追其主使之人?”乃下文泰锦衣狱,则果丘睿所使也。文泰出而生黜矣。遂乞骸骨归。

        先生家居,编集《历代名臣谏议录》。又取经书传注,有所疑滞,以己意推之,名曰《石渠意见》。意见者,乃意度之见耳,未敢自以为是也。盖年八十四而著《意见》,八十六为《拾遗》,八十八为《补缺》。九十岁,天子遣行人存问。又三年卒,谥端毅。

    (节选自《明儒学案》)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B .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C .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D .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科举时代指乡试考取的人,分为三甲,即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 致仕,因年老或衰病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表示七十退休。 C . 太牢,指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少牢”则只有羊与豕。 D . 行人,可指出征的人,也是使者的统称,此处为官名,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恕志存匡济,救民于水火。来自秦楚两地的流民聚集襄南,大肆劫掠,他担任右副都御

      史后,多次平息寇乱,同时张榜晓谕,使流民各归其业。 B . 王恕气量大度,不计过往。他曾揭发钱能指使郭景勾结安南国一事,钱能因此被撤职,后

      二人又共事,王恕坦诚的态度,使钱能为之折服。 C . 王恕臧否得当,积极荐才。他作为吏部尚书,对于恩泽失当的宦官幸人,他加以裁止,但经他推荐的后辈,都性情豪爽勇于任事。 D . 王恕持正不阿,刚直端毅。他曾畅言天下事,不迎合皇帝的意旨;孝宗朝时,他认为丘睿资历不够担任尚书,从而得罪丘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饥请赈,不待报而发粟,民免沟壑。

      ②臣传所载,皆足以昭先帝纳谏之盛,何名彰恶?

    5. (5) 依据文意,概括王恕读书治学的特点。
  • 4.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弥牟镇驿舍小酌

    陆游

    邮亭草草置盘孟,买果煎蔬便有余。

    自许白云终醉死,不论黄纸有除书。

    角巾垫雨蝉声外,细葛含风日落初。

    行遍天涯身尚健,却嫌陶令爱吾庐

    【注释】①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②陶潜《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草草”与“有余”相映成趣,人在旅途,杯盘草草,但买果煎蔬,小酌有余。 B . “除书”指任命官员的文书,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绝望,醉死有日,授官无期。 C . 诗人借“角巾垫雨”这一细节表达了慕贤之意,同时也表现了吟赏风雨的幽怀雅致。 D . 颈联描写驿舍所见所闻,蝉鸣日落,富有情致,既点出时令,也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2. (2) 诗歌尾联化用陶诗,有什么好处?
  • 5.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建议君主:念及高高在上充满危机,“”;他担心君主意志松懈心思懒散,“”。
    2. (2) 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在序中他称此文写于十一月,所以钱锺书先生认为此文是未归之前的想象。
    3. (3) 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正是诗

      人人格的写照,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明月湾是一个古村。它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地形似一弯明月。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人西施曾在此共赏明月,因而得名。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明月湾村域逐渐扩展,形成了街巷纵横、状如棋盘的。

    走进古村,河渠曲折环绕,驳岸青石水迹斑斑。盈盈春水倒映着白墙、黛瓦、灯笼、小桥。岸边一棵巨大的樟树,盘曲多姿,。古樟植于唐代,树龄约1200年,虽苔藓满身,却裹不住岁月沧桑。( ),渐成“爷爷背孙子”之妙趣。

        街道宽宽窄窄,两边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斑斑驳驳。南宋时,金兵南侵,一些高官贵族为躲避战乱,迁移西山,隐居明月湾。明清时期,形成了吴、邓、秦、黄四大家族,一直、和睦相处。许多明月湾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正如古诗赞曰:“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 . 格局   亭亭玉立   相濡以沫   B . 格局   亭亭如盖   和衷共济   C . 布局   亭亭如盖   和衷共济   D . 布局   亭亭玉立   相濡以沫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遭受雷击后,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枝干,倚背而生 B . 遭受雷击后,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倚背而生的枝干 C . 树的一侧曾遭雷击,后神奇地发出倚背而生的枝干 D . 树的一侧曾遭雷击,后神奇地发出枝干,倚背而生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倒刺是怎么产生的?

        人的皮肤最外层是角质层,是构成皮肤天然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我们都知道,皮肤有皮脂腺,它会分泌油脂,覆盖在角质层表面,以减少角质层水分蒸发,起到保湿作用。只有含有足量水分的角质层,才能跟下方的皮肤细胞紧密贴合。

        然而,生活中有些情况,如使用肥皂、洗涤剂、碱性物质及擦拭等,    ①    , 使得角质层原有水分过度蒸发,缺水干燥。尤其是北方秋冬季节气侯干燥,   ②   。如果再加上外力的逆向摩擦,如洗衣服、打球等,必然容易出现皮肤角质层的断裂和剥离,   ③  

        为什么倒刺容易出现在指甲根部,而不是手指的其他部位呢?这跟甲根周围皮肤的特殊性有关。这部分皮肤没有毛囊和汗腺,因而这里的角质层易变得干燥。而且,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相对于手指握持面,弹性较小,也更为纤薄 , 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面对外力摩擦时 B . 手指握持面的皮肤弹性较小,而这里的更为纤薄,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 C . 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相对于手指握持面

      D手指握持面的皮肤更为纤薄,而这里的弹性较小,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