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鉴别溶液 | 试剂(均为溶液) | |
A | HNO3和KNO3 | 酚酞 |
B | HCl和NaCl | AgNO3 |
C | AgNO3和Na2SO4 | BaCl2 |
D | Ca(OH)2和NaOH | Na2CO3 |
根据上述的操作和相关现象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某未知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BaCl2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稀硝酸 | 出现白色沉淀,加酸沉淀不消失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
C | 向滴有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 红色褪去 |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
D |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 试管内液面上升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
n(H+)与n(OH-)的相对大小 |
溶液的酸碱性 |
n(H+)>n(OH-) |
酸性 |
n(H+)=n(OH-) |
中性 |
n(H+)<n(OH-) |
碱性 |
据此分析
①X的化学式为
②铝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步骤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往白色沉淀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气泡,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①将少量氧化铁加入甲实验后的溶液中,发现红棕色固体消失,溶液变为色。
②取乙实验所得上层清液于烧杯中,为确定溶质成分,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填序号)
A.将烧杯久置于空气中,杯内物质质量增加(忽略水的蒸发)
B.向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C.向烧杯内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D.向烧杯内加入氯化铵并微热,产生有氨味的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一: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 (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二:称量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 (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三:选用图中 (填“甲”或“乙”)装置可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再根据此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提出猜想】甲: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丙: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理论分析】对于甲同学的猜想,大家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
【实验验证】
⑴如图,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三位同学在一支密封的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通入密度比空气大的稀有气体,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随后注入新配制的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依然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如图稀有气体应由导管口(选填“a”或“b”)处通入。
⑵若丙同学的猜想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在两支同样大小的试管中,分别放入等体积的质量分数为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加2滴酚酞试液 |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浓度太高导致酚酞试液红色褪去 |
【实验一】
2NaHCO3 Na2CO3+H2O+CO2↑,
NH4HCO3 NH3↑+H2O+CO2↑;
②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为氨水,呈碱性。
实验操作:
第1步:关闭K2 , 打开K1 , 经过加热,D中酚酞变红。
第2步:关闭K1 , 打开K2 , 加热至试管B中的水里气泡不再产生。
第3步:观察到大试管中还有剩余物质。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检查作业发现,班上出现了下表所示的两种情形:
请你分析并回答:
结果编号 |
① |
② |
计算结果 |
14.2% |
7.1% |
质量/g |
|
坩埚+硫酸铜晶体 |
15.8 |
坩埚+无水硫酸铜 |
14.2 |
坩 埚 |
11.8 |
实验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5.5g |
m |
1.0g |
1.0g |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去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实验序号 |
1 |
2 |
3 |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克 |
3.0 |
3.0 |
3.0 |
反应前总质量/克 |
193.8 |
194.6 |
193.6 |
反应后总质量/克 |
192.6 |
193.6 |
192.5 |
二氧化碳质量/克 |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