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 出处 |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 程颐、程颢《二程集》 |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 朱熹《论语集注》 |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 | 陈淳《北溪字义》 |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仁”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表2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 |
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
1973—1981年 |
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
1986—1991年 |
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1992—1996年 |
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
1997—2001年 |
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
2007—2011年 |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
2012—2016年 |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
2017年至今 |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图10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请围绕图片信息主题
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书写美观。)
岷江上游指成都市都江堰以上河段及其支流(下图),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随着灌区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上游1.3千米处修建杨柳湖水坝,高约23米,宽约1200米,以有效发挥上游已建成的紫坪铺水库的综合效益。
岷江上游各县气候指数统计 |
|||||
县 |
海拔/m |
年平均气温/℃ |
1月平均气温/℃ |
7月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mm |
松潘 |
2850.7 |
5.7 |
﹣4.3 |
14.5 |
729.7 |
黑水 |
2000.0 |
9.0 |
﹣0.9 |
17.5 |
833.0 |
理县 |
1887.5 |
11.4 |
0.6 |
20.8 |
590.6 |
茂县 |
1590.1 |
11.2 |
0.4 |
20.8 |
493.7 |
汶川 |
1448.5 |
12.7 |
2.4 |
21.9 |
553.8 |
材料 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的……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故得以通过贸易,将各处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之内。唐代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许多外来的成分,在日常生活方面,唐代饮食起居乃是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南朝以前,在服装方面,汉服是宽袍大袖,斜襟束带,唐代则从胡服演变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印度的数学、中亚的天文学,都被纳入中国文化的系统之内,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更为重要的则是文化的理念部分,唐代儒学在前期并没有太大发展,至韩愈后,儒学才有新动力和新方向。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