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杂交组合 | F1 | F2 |
1 | 甲×乙 | 红色籽粒 | 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 |
2 | 甲×丙 | 红色籽粒 | 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 |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个体 | 1 | 2 | 3 | 4 | 5 | 6 | 7 |
A抗原抗体 | + | + | - | +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个体 |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患者 |
表现型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患病 |
SC基因测序结果 |
[605G/A] |
[731A/G] |
[605G/G];[731A/A] |
? |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和731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1,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杂交 | P | F1 | ||
组合 | 雌 | 雄 | 雌 | 雄 |
① | 弯曲尾 | 正常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② | 弯曲尾 | 弯曲尾 | 全部弯曲尾 | 1/2弯曲尾,1/2正常尾 |
③ | 弯曲尾 | 正常尾 | 4/5弯曲尾,1/5正常尾 | 4/5弯曲尾,1/5正常尾 |
注: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
实验分组 |
母本 |
父本 |
F1叶色 |
第1组 |
W |
X |
浅绿 |
第2组 |
W |
Y |
绿 |
第3组 |
W |
Z |
绿 |
第4组 |
X |
Y |
绿 |
第5组 |
X |
Z |
绿 |
第6组 |
Y |
Z |
绿 |
实验结果表明,W的浅绿叶基因与突变体的浅绿叶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为进一步判断X、Y、Z的浅绿叶基因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第4、5、6三组实验的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预测如下两种情况将出现的结果:
①若突变体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②若突变体X、Y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Z的浅绿叶基因在另外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
亲本 |
F1 |
F2 |
① |
甲×乙 |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 |
② |
丙×丁 |
缺刻叶齿皮 |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
回答下列问题:
(+)促进(-)抑制 *未被乙烯抑制时雄蕊可正常发育
母本基因型:;父本基因型:;对部分植物施加适量
杂交组合 |
F2的表现形式及数量(株) |
|||
矮秆抗除草剂 |
矮秆不抗除草剂 |
高秆抗除草剂 |
高秆不抗除草剂 |
|
甲×乙 |
513 |
167 |
0 |
0 |
甲×丙 |
109 |
37 |
313 |
104 |
乙×丙 |
178 |
12 |
537 |
36 |
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序号 |
1…4…19 20…540 |
密码子表(部分):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
突变①↓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C UUA…UAG |
AAC:天冬酰胺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CU、ACC:苏氨酸 |
突变②↓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A…ACU UUA…UAG |
UUA:亮氨酸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AA:赖氨酸 |
突变③↓ |
UAG、UGA:终止密码子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GA…UAG |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
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