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
②有助于他们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③是服务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④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①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可以成就任何事业
③个人可以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体现生命价值
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学会明辨是非,抵制网络谣言 ②增强忧患意识,相信其合理性
③依法加强监管,规范网络秩序 ④培养科学素养,坚决拒绝盲从
①良好的社会秩序能使我们正常地与人交往、相互帮助
②良好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
③有了良好的秩序,就能防止一切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④良好的秩序能保证公共生活顺利的实现
①遵守规则只能靠他律
②她侵害了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③要敬畏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违反社会规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①体现规则的改进与完善,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②体现关爱老人,可让老年人的生活从此无忧
③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④为推进智能生活、建设智慧社会扫清了障碍
①有效避免“病从口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②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涵养社会公共文明
③提升自我卫生意识
④彻底改变人们的用餐习惯
序号 |
案例 |
违法类别 |
承担责任 |
① |
经销商张三欠制造商李四2万元防疫口罩货款不还 |
民事违法 |
民事责任 |
② |
王五在疫情期间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引起疫情传播扩散,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 |
行政违法 |
行政处罚 |
③ |
赵六对烈士李文亮进行侮辱诽谤,侵犯其名誉、荣誉 |
刑事违法 |
刑事责任 |
④ |
钱七谎称某地出现疫情散布疫情谣言,造成人员恐慌,被公安机关拘留15日。 |
行政违法 |
行政处罚 |
①事不关己,置之不理
②及时劝告、制止这种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
③拨打110报警,协助警方指证破坏者
④当场擒获破坏者,强迫其交纳罚款
①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②诉讼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佳方式
③生活中要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④要对网络行为负责,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①忍气吞声,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②及时将受到的暴力伤害告诉家长、老师
③理智回避,不与对方发生直接冲突
④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材料一:某中学组织八年级全体学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同学们有的来到市消防大队听消防官兵讲解消防知识,参加消防安全演练。有的走进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全体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
材料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护力量纷纷驰援武汉。在这场与病毒抗击战斗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83岁的钟南山仍然奋斗在一线;李兰娟一天只睡3个小时;韩红积极为抗击疫情筹款捐物资……是他们构筑起了抗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社会生活讲道德。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共同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
材料一:很多人都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于是他们越来越不尊重别人,渐渐地,他们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了。后来,他们终于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材料二: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材料三:疫情期间,各种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市民难辨真假。对此,警方深入开展“净网2020”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清理网上有害信息5000余条,打击处理造谣人员21人。在"立"与“破”中,我市通过彰显政府公信力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诚实守信,让诚信的种子生根发芽,“诚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已在全市形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法制是把双刃剑,对守法者呵护,对违法者无情。
【善用法律】
小敏在通过某一直播带货平台买了一盒化妆品,结果使用后皮肤过敏。找商家退货退款,但被商家拒绝,无奈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求助。本案经辖区市场监管所的调解,为小敏挽回了经济损失。
【防微杜渐】
小华,今年十七岁,读初一时成绩不好,经常旷课、逃学,去网吧和营业性歌舞厅,在那里结识了一批社会上的小混混,钱不够花,就去勒索小同学的钱,后来索性辍学了。在社会上打拼的过程中,组建了一个由10多个人组成的少年团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结伙抢劫18 起,故意致人重伤4起,劫得财物约6万元。
法律连接∶《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身边警示】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触目惊心。而根据修改前的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孩子犯罪后因未到刑事责任年龄免于刑罚,多年后居然再度犯案,且手法更加残暴……民之所呼,法之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2020年 12月26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将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事前的预防,永远好过事后的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