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实践中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目标的确定
②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①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引领风尚,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②涵养、传承、倡导好家风才能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
③家风仅仅属于私人的,但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
④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①市场监管总局查处 6 起食品安全案件,涉网红奶茶火锅及快餐店等领域
②2021 年 3 月 17 日,中宣部提出要做好全民阅读工作,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③2021 年 7 月 1 日,我校全体师生集体观看建党 100 周年庆祝大会活动
④2021 年 8 月 23 日,李克强向马来西亚新任总理伊斯迈尔·沙必里致贺电
①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复工复产,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旅的需求日益提升
②文旅产品风格多样,文旅消费品质提升
③文旅产业的生产转型升级,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④文化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保护好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①必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和传播美
②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必须将美育作为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渗透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去
④发挥教育这一文化传播手段具有的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强大功能
①消费观念的升级是文创雪糕成为网红的决定性因素
②商家应立足市场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加强产品研发
③商家应恪守市场交易规则,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④文创雪糕,在学习与借鉴的同时,应坚守文化传统
古代法治 | 当代法治 |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
①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变迁,才能推进社会进步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
②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言不苟造,论不虚生——立足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欲灭一国者,先去其史——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①体现了知名设计师的智慧是故宫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说明与现代设计融合是故宫文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
③说明在实践中能探寻故宫傲世的珍贵宝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④把文物与文化创意巧妙结合,利于让故宫的文物活起来
①中华文化借助新技术打破时空局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②推进对外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趋同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能为其他民族所欣赏、接受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十九大记者会上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物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材料二 南平历史悠久,是闽江源头、“双世遗”武夷山所在之地、朱熹宋慈故里、山水生态之城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闽北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严峻,部分文化遗产处境濒危。为此,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闽北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扶持力度。议案指出,闽北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集中展现了闽北特色风情,体现了闽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
材料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高度重视“习惯”、“公序良俗”的作用,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保护民事权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将诚信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在体系结构上,民法典通过使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贡献出一个崭新的民法典编纂结构;在立法技术上,民法典详细规定权益保护、平等、意思自治等8项基本原则,这些都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出中国智慧。
材料一 《朗读者》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制作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人们的文化情结,在全社会掀起了朗读的热潮。《朗读者》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了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敬畏之心,将长期潜伏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彻底激活,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是一次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
材料二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是我国首次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执行的最为复杂的航天任务,整个采样返回过程持续长达23天。2020年12月17日凌晨l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2019年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首个有能力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在探月史上也将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航天战线大力传承和践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探月精神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全体航天人拼搏精神的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又一奋斗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