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摘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中国是大豆起源国,但上世纪80年代初,大豆单产每公顷只有一吨多,不到美国的一半。而提高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种优势利用,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豆是严格的自交作物,闭花授粉。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大豆花不能产生可育花粉而只能通过异花授粉才能结果的不育系;再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有系,从而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之后再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大量配制杂交组合,最后研制出大豆杂交种。

    1983年,孙寰回国后,就开始了在一些科学家看来“不可能”“不现实”的大豆不育系研究工作,以实现大豆强国。在研究之初条件非常欠缺,他只能靠国家资助的1万元留学回国人员经费开始做起。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大豆种质资源,他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等地搞试验。1985年,通过反复试验,他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组合杂交一代高度不育的情况,研究初获成果。

    1993年,他的课题组又成功培育了世界第一个野生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通过测交和回交,于1995年实现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初步培育出“杂交豆一号”。“杂交豆一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摘自《吉林新闻》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理念,继承和发扬老一輩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才能更好地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也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做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要首先弘扬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人民日报》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态度很明确:相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 B . 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后不再衰退,杂交后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C .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理论上有两条路可走,实践上只有一条路可行。 D . 研制大豆杂交种需分三步:找到相应的不育系,再借保持系繁殖,试验获得恢复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从水稻和大豆杂交育种的成果看,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某些农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B . 无论是水稻杂交育种研究还是大豆杂交育种研究,科技工作者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C . 袁隆平、孙寰都是利用杂种优势来育种的,也都是在客观条件欠缺的情况下起步的。 D . 袁隆平、孙寰是在别的专家认为“不可能”处实现突破的,都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3. (3) 下列关于材料三论证方面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证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B . 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C . 论证思路:先提出论点—再论证分论点—得出结论。 D . 论证语言:本文的论证语言平实、朴素、严谨。
    4. (4) 请结合材料一,给“水稻杂交”下个定义。
    5. (5) 我国科学家能创新育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望儿子的女人

    郑俊

    这是一辆开往市区的客车,女人就坐在靠窗的位置。女人晕车,这个位置还是她跟一个小伙子调换来的。

    窗外的田野已经绿起来了,暖暖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让车里的人都昏昏欲睡。女人没有睡,女人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想着长长短短的心事。一个硕大的竹篮摆放在女人的腿上,竹篮上盖着一块洗得发白的布,看得出来,女人是个喜欢洁净的人。

    “大姐,还是把篮子放在行李架上吧?这样怪累的。”对面座位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说。

    女人回过神来,感激地笑笑,说:“不了。”女人看见了年轻母亲怀里的孩子,是个女孩,三岁的样子,两只澄澈的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篮子。

    女人把手伸进篮子。变戏法儿似的摸出一把花生来,塞到女孩的手里。车厢里快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女孩吃花生的样子让女人爬满皱纹的脸上泛起了鲜活的生机。

    烟就是这个时候冒出来的。没有人看到它是怎么冒出来的,先是羞羞怯怯的一缕,很快就成了一股,一片。车厢里有了焦糊的气味,眨眼的功夫,气味就在小小的空间里横冲直撞。

    “着火啦!”女人第一个叫起来,声音哨子般尖锐。沉睡中的乘客都给惊醒了,平静的车厢里一下子炸了锅。

    司机在慌乱中把车停在了路边,大叫着:“快下车啊!”可火是从车门烧起来的,没有人能够从那里离开车厢。

    “大家不要慌,来,从车窗跳下去!”女人大声招呼着。一边丢掉腿上的篮子,两只手用力把车窗扒开。人群疯了似的朝那扇小小的出口拥过来,有两个男人凭着力气越过了妇女和孩子的屏障,削尖了脑袋往外钻。

    女人忽然伸开双臂挡在了窗前:“不要挤,不然谁也出不去!”女人的嗓门很大,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娴静,像是一头狮子。

    两个男人愣了一下,不情愿地让开了身子,骚乱的车厢顿时安静了许多。女人先是招呼着对面那个年轻的母亲,帮着她跳了出去,又抱起吓得哇哇乱哭的小女孩,递了出去。然后是一个妇女,又一个孩子……

    乘客们在女人的帮助下,相跟着往外钻。车厢里的人在一个一个地减少,火势却在一点一点地变大,变猛,直至疯狂。小小的空间成了一个蒸笼,让人透不过气来女人不停地咳嗽着,手却没有停下,一个个或肥或瘦或高或矮的身子在她的推搡抬抱下,纷纷逃离了险境。

    当最后一个人被女人推出窗口时,整个车厢已经成了一个火炉。车外的人拼命喊着:“大姐,跳啊!快跳啊!

    女人的头刚刚探出窗外,又缩了回去。她的手在窜着火舌的车厢里摸索了一阵,然后递出来一只烧黑了的竹篮。两个男人一边接过篮子,一边把女人从窗口找了拽出来。女人的头发已经烧焦,脸上像是抹了一层黑,衣服上还窜着火苗。几个人冲上去,手忙脚乱地把女人身上的火扑灭。

    女人大口喘了会儿气,忽然身子一软,昏了过去。

    救护车很快就到了,女人和另外几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

    女人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睁开眼,女人看见了洁白的墙壁、洁白的被单。不知名的鸟声啁啾着从窗外传进来,让女人恍惚间觉得飘浮在梦里。

    第一个获准进入病房的是市报的记者。记者望着女人瘦小脆弱的身子、伤痕累累的脸和那一头烧得不像样子的乱发,抿着嘴,深吸了口气,小心翼翼地问:“大姐,感觉好点了吗?”

    女人点了点头。

    “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女人又点了点头。

    “据说,您当时就坐在窗边,本来可以第一个逃出来的,您为什么不逃?是什么让您坚持到了最后?您难道……就不害怕吗?”

    女人咧开嘴,一朵笑在她的唇边绽放开来。女人说:“是我儿子,我儿子让我坚持到最后的。”

    “您儿子?”记者的眼里满是惊讶,“他在哪儿?做什么工作的?”

    “他没有工作。”女人盯着天花板,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去年这个时候,为了救一场火,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一个人睡在了市郊的那面山坡上。这次,我就是去看他的。着火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儿子的身影。我想,要是给火烧死了,不是就能见到我的儿子了吗?我当时觉得儿子离我越来越近了,他还冲我招手了呢,真的。你说,去和儿子见面,我有什么好害怕的?”

    说这话的时候,女人不知道,一旁的记者和医生早已经伸出衣袖,揩起了眼角。

    (选自郑俊甫小小说集《给人生一个惊艳的假设》)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了一辆开往市区的客车和暖暖的阳光,自然引出昏昏欲睡的乘客和有心事的女人,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女人没有听取年轻母亲的建议,坚持将篮子放在腿上,后来又冒着危险递出那只竹篮,均可看出她对篮子的重视。 C . 小说没有直接写女人的儿子,但读者能够从女人的讲述中感知到他是一个在灾难面前不顾自身安全、挺身而出的人。 D . 小说结尾讲述女人感觉到去世的儿子在冲自己招手,可以看出作者在赞美她勇敢的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她的迷信思想。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女人坐在靠窗的位置,为后文女人本可以第一个逃出去而没逃作了铺垫,更好地凸显出女人高尚无私的品质。 B . 小说一开始缓叙写,车内气氛平和,从车厢火起,情节变得紧张起来,使整篇小说缓急有度,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C . 小说通过对女人奋不顾身地救人后头发、脸上、衣服的细节描写,与前文形成照应,形象地表现了女人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 D . 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丰富的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主人公形象鲜明,令人难忘。
    3. (3) 小说中记者采访女人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多处内容,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4. (4) 本小说除了正面描写外,还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女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 , 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 , 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遣。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永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邦。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 , 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吾谓斯文遂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动词,治理

      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名位  致:动词,获得

      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⑥然多排摈,不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 . ①②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④ D . ④⑤⑥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进,现在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也指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人或集体。文中指后辈。 B . 拾遗,古代官职名, 意为检拾皇帝政策或决策的失误, 隶属谏诤机构。杜甫也曾任此职。 C . 释典,指佛教经典。文中用来借指白居易能够解释儒家经典著作,特别精通儒家经书。 D . “丁”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才消除解了皇帝的不满。
    5.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②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 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C . 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 D . 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2. (2) 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
五、情景默写
  • 5.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视听结合,以辽阔的意境表现诗人登到半山腰时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句子是:
    2. (2) 《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3. (3)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4. (4) 杜甫的《登高》中用“”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六、选择题
  • 6.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
    A . 弃(bìng) 遒(jìng) 蜡(jù) 百(gě)争流 B . 忸怩(niǔnī)  钉(mǎo)    慰(jiè)  峥嵘(zhēng)岁月 C . 廓(liáo)   脊髓(jǐsuí)     包(zā)  虫咬鼠(niè) D . 岩泉(yǐn) 歇(jiàn) 谣(pì) 磕磕绊(bàn)
  • 7.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项是(   )
    A . 水荡漾清猿啼(绿:清澈)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凡) B .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谯(契阔:久别重逢) C . 归园田(拙:愚拙的本性)  惊起而长嗟(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D . 五岳掩赤城(超出)  无边落木萧萧下(萧瑟的样子)
  • 8.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位置。               ,    , 没有一个能进行集合信息、做出决策的“城市交通大脑”。

    ①形成了局域网孤岛

    ②没有数据之间的相互打通融合

    ③停留在“局域网+”就相当于缺乏神经中枢

    ④然而,目前交通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面临着一个问题

    ⑤即把“局域网+”当作“互联网+”,各自为战

    ⑥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比作一个人

    A . ②⑥⑤④③① B . ②③①④⑤⑥ C . ④⑤②①⑥③ D . ④⑥⑤①②③
七、选择题组
  • 9.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 B . 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C . 如火如荼  接踵而至  别开生面  饱经风雨 D . 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 . 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 .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 .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八、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一上·阜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材料三:

    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典论氛围和文明风尚逐步形成。

    班级计划举行阅读分享会,作为高中生的你,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请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