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评价 |
司马迁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李贽 |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
毛泽东 |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枇糠。 |
朝代 | 东晋 | 隋朝 | 唐朝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
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韩非子(战国) |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
贾谊(汉代) |
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
一一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
材料一: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战国以来,各国的长
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西汉初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严重水患。汉武帝而动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黄河水灾的救助之中,同时利用朝廷的大臣来治理黄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黄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为了安置灾民,汉武帝还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遭受水灾的民众迁离本土,迁往漠北地区或江南地区,使这些民众脱离了黄河水灾的侵扰,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
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材料: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
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的边疆治理做出合理解释。
时期 |
地方行政区的演变 |
秦汉 |
秦在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末朝廷委派州牧对各刺史部(原为监察机构)进行管赣,地方行政体制变为州一郡一县三级。 |
隋唐 |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唐初,州的数目过多,不易管理,开始设道(原为监察区),“安史之乱”后形成道一州一县三级行政。 |
宋元 |
北宋在州、县之上设行使单一行政或监察职能的“路”,元代设立有固定管辖区的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 |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