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0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 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 5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 2. 下表是史籍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政治事件

    出处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去鲁国“求赙”(乞求丧葬的费用)。

    《左传》

    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左传》

    楚庄王北上征伐“陆浑之戎”,打到周天子疆域以内,向周大夫王孙满问鼎的轻重。

    《史记》

    A .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B . 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C .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D . 各诸侯国和谐相处
  • 3. 据下表所列评论,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

    “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 . 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 . 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 C . 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 . 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
  • 4. 北朝中期至唐初,中原地区的服饰长期流行的是汉式圆领“袍”。开元天宝年间,胡服被男女竞相穿着,服饰方面的性别、内外、尊卑差异逐渐淡化。这体现出,盛唐时期(   )
    A . 大众审美离经叛 B . 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 . 传统伦理遭到颠覆 D . 西方文化受到追捧
  • 5. (2021高一上·薛城期中)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出现如下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区域人口“南增北减” B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 . 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 D .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 6.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 . 设台湾府 B . 平定准噶尔叛乱 C . 册封达赖、班禅 D . 设伊犁将军
  • 7. 1837年,清政府中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到了1864年,在清政府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这一变化说明清朝(   )
    A . 地方权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B . 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C . 满清贵族失去政治经济特权 D .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 8. 下表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条款及内容。据此可知,该法案的颁布旨在(   )

    条款

    内容

    第四章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五章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A . 确立责任内阁,维护民主共和 B . 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 C . 扩大总统权力,确保自由平等 D . 突出人民主权,实现民主政治
  • 9. (2020高二上·绵阳期中) 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近代前期的各种方案顺序比喻成“自 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
    A . 实业救国——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 .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C .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D .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 10. 下列事件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其中体现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五四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1. “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的运动(   )
    A . 提倡自强求富,建立近代工业 B . 发动变法革新,主张君主立宪 C . 提倡民主共和,推翻封建帝制 D . 宣传民主科学,一批判封建礼教
  • 12. 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下列不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B . 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C . 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 13. 《中国年鉴》记载,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约四千万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工业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据此可知(   )
    A . 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B . 中国革命转变具备一定阶级基础 C . 北洋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D . 民族工业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发展
  • 14. 下图是近代中国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自强求富 B . 民主共和 C . 思想革命 D . 中国近代化
  • 15. (2022高一下·贵阳开学考) 据统计,6 月 3 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的 100 多个城市, 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 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 . 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16. 地图是见证历史的载体。与下边地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红军长征 C . 护国战争 D . 二次革命
  • 17. 有学者认为,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当时,中国人尽心力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B .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C . 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D .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 18. (2021高一上·合肥月考) 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 .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 .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 .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 19. (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20. 某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其报告基本上是错误的,并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反“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此决议应出现在(   )
    A . 北伐战争中 B . 中共一大上 C . 遵义会议上 D . 南昌起义中
  • 21. 观察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处应填入的是(   )

    A . 伪满洲国建立 B . 七七事变 C . 百团大战 D . 一二•九运动
  • 22. “豪杰举义丛林坡,驱逐倭寇挥金戈; 浴血鏖战十四载,驰骋雪地苦作乐” 。该诗歌颂的是(   )
    A . 十九路军 B . 东北抗日联军 C . 八路军 D . 新四军
  • 23.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    )
    A .   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 . 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 .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D . 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 24. 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事件的各个要素。下图是某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百团大战
  • 25.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整理的资料卡片,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

    A . 日本侵华罪行 B . 全民族浴血奋战 C . 东方主战场 D . 正面战场的抗战
  • 26. 中国共产党在非凡的一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符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这一内涵的是(   )
    A . 五四精神 B . 井冈山精神 C . 抗战精神 D . 长征精神
  • 27. 史行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一段表述不全的材料,“投票选举出委员会领导成员后,发现18名委员中,共产党员占7名,于是共产党员徐特立主动申请退出,由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材料所述情形发生在(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C .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D .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28.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
    A . 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 . 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 . 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 . 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 29. 有学者指出,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是(   )
    A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 全面展开战略反攻 C . 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 . 发动渡江作战
  • 30.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次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七大 D . 新政治协商会议
  • 31. (2022高三上·湖南模拟)  1949年成立的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中,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会、院、署、行中,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14人。这说明新政府(   ) 
    A . 使人民当家作主 B . 得到民众广泛拥护 C . 是民主联合政府 D . 实行无产阶级政权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有利于(   )
    A . 三大改造的顺利开展 B . 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C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33. 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 . 经济困局的出现 B . 整风运动的开展 C . 反右斗争的扩大 D . 中共八大的召开
  • 34. 如表反映了新中国(   )

    1952年与1978年中国主要指标对比

    项目

    1952年

    1978年

    钢产量

    135万吨

    3178万吨

    粮食产量

    16392万吨

    30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

    5444万人

    21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

    3540个

    64421个

    A .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B . 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 C . 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 D . 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
  • 35. 下图为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其中“? ”处应为(   )

    A .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B . 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 .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推广
  • 36.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中国(   )

    A . 主导了世界发展 B . 致力于区域合作 C . 改变了国际秩序 D . 国际影响力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计 46分。
  • 3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一直没有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边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中国采取的自救运动的名称,并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三中“百年未有的大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 (4) 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三:北洋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北洋政府颁行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实业的政策法令。“国家政权衰微之日,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荡然无存”,“当时经济活动享看的自治使之不受政治体制的影响”,如北洋财就总长周学熙在天津、唐山、青岛、卫辉等创办纱厂;直隶军阀冯国璋拥有直隶夹山、遵化和兴隆沟金矿;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为推动革命大势的形成做了哪些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说“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民族工业发展对社会阶级关系的影响。
  • 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0 年 8 月 27 日起,美国飞机对我国东北城乡不断进行轰炸、扫射。10 月 1 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组 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到了北京。10 月 2 日,毛泽东说: “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 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 … …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 国。 ”

    ——摘编自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

    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

     ——摘编自《人民日报》 社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辱国 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 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1950 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并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 。
    2. (2) 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1949~ 1956 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列 举其中任意3 项。
    3. (3) 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