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诗名 |
诗句 |
窦威 |
《出塞》 |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
周繇 |
《送人蕃使》 |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
张籍 |
《送和蕃公主》 |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
元稹 |
《西凉伎》 |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时间 |
措施 |
公元前140年 |
建立中朝 |
公元前138年 |
派遣张骞出使西城,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
公元前134年 |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
公元前128年 |
确立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 |
公元前127年 |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
公元前119年 |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 |
公元前117年 |
实行盐铁官营 |
公元前115年 |
下令铸造五铢钱,禁止郡国铸币 |
公元前112年 |
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南越设郡 |
公元前110年 |
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法、平准法 |
公元前106年 |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 |
上述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特点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在位时(471-499年),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鲜卑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采取了规模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如表3)。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改革也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
第一期(484—486年) |
政治方面 |
整顿吏治;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
经济方面 |
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
|
第二期(494年后) |
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
|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当时民族汇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习惯的主体。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葛剑雄《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材料一:《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无品中正制瓦解后,在咱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材料一: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至46处。开封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到宋宁宗时已达120多万人。宋代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而且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城内还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叫做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入元以后,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继续保持着繁荣局面,而且随着运河的恢复和海运的开通,在运河沿线和沿海出现了一批非常活跃的城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