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

更新时间:2021-12-30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指在人类意识的渗透下,自然原本的特色被进一步改善和发挥,使其具有审美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其中,大多数美学研究者赞同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只是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如有的主张自然美源于“情感化”,运用“移情”解释自然美;有的则主张自然美源自“实践化”,认为劳动实践是自然美得以生成的路径。

    ②但“自然人化”命题,难以有效解释“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美丑并存现象,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之间的内在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没有借鉴现代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也没有承续中国传统的有机自然观。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便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强调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美才开始受到关注;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因象征自由、浪漫而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到现代,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自然在“诗意地栖居”等思想中,方成为自然本身。

    ③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实与西方之“自然”在内涵上存在着错位:前者具有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④20世纪90年代,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观察维度也不同;生态美,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自由的关系,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则强调形式的艺术性,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⑤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汲取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文化,以深化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审美原则,从生态维度重新理解美与丑,进而从自然出发、以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⑥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交汇融合。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自然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物质性存在,而是处于整体有机关联且动态流变之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者的人,也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⑦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是诉诸本真生命样态,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学研究者虽然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但一致赞成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 B . 自然的审美价值在西方文化中长期遭到否定,直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才成为重要审美对象。 C . 在西方,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以及“诗意地栖居”等思想的出现,自然方成为自然本身。 D . 中国与西方在“自然”的内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指向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多次引用中国传统观点和主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平等的自然生命观。 B . 文章在论述中国生态型美学观时,从勃兴时间、内涵、发展历程等角度予以了阐释,论证周密严谨。 C . 文章分析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与西方的演进过程,重点论证了两者同步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 D . 第⑥段分析了“自然人化”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与“人的自然化”,体现了辩证发展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今天,“自然人化”一直是我国美学界进行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B . 由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化”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间的内在冲突。 C . 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强调自然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这一点要明显优于西方的自然观。 D .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2.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统一性的消失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

    这一差别非常小,但可以用精密的计时器测量出来,如今这种计时器在网上花几千镑就可以买到。经过练习,任何人都能观察到时间的延缓。使用专业实验室里的计时器,即使海拔只相差几厘米,也可以观测到时间的延缓: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得要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

    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吧。但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如此。在一些地方,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在另一些地方则快一些。

    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在我们有足够精密的钟表来测量时间延缓之前的一个世纪,就有人了解了这一切。这个人的名字,当然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先于观察就能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在古代,阿那克西曼德明白天空在我们脚下仍然延续,远早于轮船能够环游地球。现代伊始,哥白尼就明白地球在转动,远早于宇航员从月球上看到这一事实。与之类似,在钟表的发展精确到足以测量出时间以不同速度流逝之前,爱因斯坦就意识到,时间在不同地方的流逝是不均匀的。

    在进步的历程中,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证自明的事,实际上仅仅是偏见。天空在我们之上而非之下,这似乎显而易见,不然地球就会坠落。地球静止不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它就会让一切都撞毁。时间在任何地方都以同样的速度流逝,对我们来说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会长大,发现小时候从四壁之家望出去看到的并不是世界的全貌,作为共同体的人类也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我们学习引力时,这一问题也许同样困扰过我们:太阳与地球没有相互接触,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借助,那么它们是怎样相互“吸引”的呢?

    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猜想太阳和地球并没有直接相互吸引,而是分别对它们之间的事物产生作用。既然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只有空间与时间,他猜想太阳和地球都改造了周围的空间和时间,就像一个物体浸入水中会把周围的水排开。对时间结构的改造进而影响了物体的运动,使得它们“落”向彼此。(这是广义相对论的精髓)

    “时间结构的改造”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时间的延缓”,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物体会下落,是由于在较低的位置,时间被地球减慢了。

    因此,即便我们无法轻易观测到,时间的延缓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物体下落源于此,因此我们才可以坚实地站在地面上。如果我们的双脚可以牢牢地站在地面上,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自然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并且与你的头部相比,你脚部的时间流逝得更慢。

    这听起来很奇怪吧?这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遥远的云层背后时,我们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以及我们自己——向后旋转,远离太阳。我们用“疯狂的”眼睛看世界,就像保罗·麦卡特尼歌里那个山顶上的傻瓜(The Fool on the Hill):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摘编自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杨光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因斯坦在20世纪就发现时间在不同地方流逝是不均匀的这一现象,比用精密的钟表测量“时间的延缓”早了许多。 B . 我们已经认识到,天空在我们之上而不是之下,地球静止不动这些看似不证自明的事其实是偏见,是不科学的。 C . 按照“时间的延缓”原理,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方,平原上生活的人会比在高山上生活的人老得更快。 D . “时间的延缓”可以用精密的计时器测量出来,如果仅凭我们的双眼,是无法轻易观察到“时间的延缓”这一现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那克西曼德明白天空在我们脚下仍然延续,哥白尼明白地球在转动,充分说明他们具有先于观察就能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 B . 我们也许都被太阳与地球之间是怎样相互“吸引”的这一问题困扰过,但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C . “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 .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延缓”原理,作者使用了人们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云层背后时才记起运动的是地球一事来进行说明。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归纳地球上“时间的延缓”现象产生的原理及其重要影响。
  • 3.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风雨太平洋(节选)  杜埃

    清晨,马尼拉的黎萨大街响起了有轨电车铃声;妇人们拖着沙龙长裙,头上顶了盛满蔬菜、鱼类的大篮子正走向契阿波大莱市准备摆卖,商肆繁盛……华侨区的王彬街刚刚沉睡初醒。

    就在这个时候,广播电台突然播出:“珍珠港被偷袭……”

    播音员沉重的颤声,使人突然感到惊讶。消息像狂风中火烧木屋区那样到处暴烈蔓延开来。这个海洋上的大城市,一时人心惶惶,但广播消息不具体,引起了人们纷纷推测。没料到,一会儿,阵阵的机群声出现在市空,刹那间一连串震天动地的炸弹声响了,人们都冲出房子;路上行人停步仰望天空,城市好像被骤然一击,混乱了。银灰色的机群又飞来市空,抛下的炸弹,发出咝咝声,雨点般地倾泻下来,紧接着阵阵巨响,人的心脏像被挤出了胸膛,房屋倒塌的轰响,碎片撞击声,人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夹杂着警报声……骚乱像汹涌的潮水,一下子席卷了这个岛国首都。

    崔斯特·李从巴西区赶来,手里攥着几份报纸匆忙来到劳联会,许多人已聚集在阅览室,大家在纷纷议论。许庚、林雄、沈毅文、郭江、吴青等早已到场。

    霍斯特·李皱起眉头,心想估计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但都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我们没有未雨绸缪,空谈太多,首先我要负责,现在应该有个打算了!”许庚说道,露出一丝苦笑。

    许庚沉吟一会,紧皱双眉,打了个手势,说道:“虽然珍珠港被偷袭详情不明,但从马尼拉也受到轰炸来看,日本是在同一个时间发动了战争。”一会儿,他忽然拔出烟斗,神色急躁地站起说道:“空袭马尼拉,说明战争到了菲律宾,我们劳联得做出种种准备。”

    这时电铃猛响,林雄走过去拿起听筒,大声同对方通话,使得厅上的人都静下来。林雄放下电话说美国海军甲必地基地受到严重袭击,菲人传说日军已登陆。听到的人感到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战争已来到门前了,每个人心里都盘旋一个同样的问题: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许庚捏紧拳头,声音果断地说:“现在人心惶惶,坏人可能乘机下手,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护侨工作,赶快把工人、店员、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分区的护侨队,安定人心,宣传侨胞团结互助,坚定抗日信心,协助菲政府做好华侨区的治安防护工作,这是当前侨胞最感关切的事。”他紧绷着脸“昨天,我们刚在法庭第三次开庭。嘿嘿,真是打到炸弹响了还没完啊!”

    “那班不顾死活的摩擦专家。”郭江气冲冲骂道。许庚摆摆手,表示话未讲完:“呼吁他们摒弃前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放弃摩擦,团结对敌。”接着提出劳联和各兄弟抗日社团需要发份联合紧急宣言,表明对时局的态度和主张,还要立刻着手组织护侨工作队。

    “要根据祖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起草一个公约,附在这份联合宣言之后。”霍斯特·李道。这个建议大伙一致赞同,有人提出联合宣言要强调中菲共同抗日,并肩战斗。日寇已打到华侨居住国来了,并肩奋斗,义不容辞。

    也有人大声嚷道,我们要有打游击战的准备。仔细一看,说这话的人正是蔡杰。店救会头头王汉华、郭江马上支持。中华厅上还就组织“战地服务团”“抗日义勇队”“救护队”等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于会后分头向所属三十多个行业工会动员、布置。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第三天上午,李丽妲冒着空袭危险,辗转来到傅里奥住处兼工作室。她把一件颇沉的邮包放在茶几上,用手巾抹抹挂在鼻子上的汗珠,双手拉直裙子,坐在藤椅上,靠拢两膝,神态平定,看来她并没被突然发生的战争吓慌,仍然还是那副文静姣好的模样儿,但战争的信息使她平静的脸庞显出几分严肃神色。

    “你知道我正担心这批宣传品寄不出去呢。”陈依华递给她一玻璃杯冰冻水。

    “不行了,邮路已经断绝……”

    马尼拉与香港联系被切断,这就等于与祖国内地的一切联系都中断,今后宣传的事就要孤军作战了,傅里奥和梁里两人立时想到这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困难。

    “邮政总局还宣布一律停止接收寄往外国的邮件。”丽妲道。

    傅里奥转身对陈依华、丽妲道:“尽快把这批来自香港的抗日宣传品改为增刊发菲律宾各地吧,看来不可能寄往其他各大洲了。”

    丽妲点点头,“我还听了伦敦广播:马来西亚也似乎是同日受到空袭的;有消息说日本陆军也似在同一天从广九铁路侵入九龙半岛,空袭香港也是同时进行的。”

    事情已经很明白,看来形势的变化会急转直下。傅里奥站起对丽妲道:“你且待一会儿,替我带封信给你爸爸。”说后匆匆上楼去。

    “增刊的稿准备好了?我顺道带回印刷厂去。”

    “好,还差一点点。”梁里说完,也上了楼。他们在这期增刊上发表了爱国侨团的联合宣言,重刊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侨胞镇定、团结,应付时局,并摘登了《论持久战》,增强华侨信心。

    陈依华捧上大包小册子叫披罗拿着放到马车上。临行,陈依华一把抓住她的胳膊,低沉地说道:“姑娘,今后只怕这份工作做不久了。刚才我听了那些话,心里想,咱们的抗日宣传工作,很快要全面转入战时了。”说时情绪激动。

    丽妲点点头,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说:“如果马尼拉守不住,我跟爸爸和你们到农村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风雨太平洋”既简洁又鲜明,“风雨”一词意蕴深厚,形象地体现了海外华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历程。 B . 文中将“珍珠港被偷袭……”的消息比喻为狂风中火烧木屋区,以其“暴烈蔓延开来”描绘出消息传播之快的情形。 C . 文章情节简单,但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陈依华的犹豫与许庚的果断所形成的对比。 D . 本文选择了海外华侨抗击日寇的故事,具有历史纵深感,在同类题材中可谓是视角独特,且脉络清晰,事例典型。
    2. (2) 小说中所塑造的华侨群体形象具有什么共性?请结合文章分析。
    3. (3) 文章开头一段对马尼拉生活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文言文阅读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国子监,寻权知开封府。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站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以问夷简,夷简对曰:“仲淹迂阔,务名无实。”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集贤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责,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汉皇、吴主熟闻訾毁,两用无猜,岂损令德?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请改前命。”疏入,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怒,斥监郢州酒税。寻改唐州,馆阁校勘欧阳修贻书责司谏高若讷曰:“仲淹以无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者,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B .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C .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D .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部,六部之一,主要掌管税收、祭祀、科举等国家事务。 B . 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C . 新莽之祸,指西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一事。 D . 朋党,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夷简掌权时,范仲淹因为朝廷进用的人多出自吕夷简的门下,于是向皇帝进言,招致吕夷简不满,于是吕夷简向皇帝说范仲淹的坏话。 B . 集贤校理余靖向皇帝上书,认为皇帝将范仲淹贬逐,将会导致天下人不敢言事,结果触怒了皇帝,将范仲淹再次贬为监筠州酒税。 C . 馆阁校勘尹洙与范仲淹亦师亦友,范仲淹因朋党之罪被贬官后,尹洙上书皇帝,自称与范仲淹是朋党,请求皇帝将他贬职。 D . 范仲淹被贬后,当时朝中官员畏惧宰相,没有人敢去送范仲淹,只有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到郊外为范仲淹饯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皇、吴主熟闻訾毁,两用无猜,岂损令德?

      ②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

  • 5.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注]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注]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两首诗写于他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六说城西门外江中的滟滪堆。一年又一年,江水掀起的波浪没能将它摧毁。 B . “瞿塘嘈嘈十二滩”中,“嘈嘈”写流水下滩发出的声音,“十二滩”犹言险滩之多。 C . 人间世道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横生波澜,令人防不胜防,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 D . “人心不如石”“人心不如水”可知诗人深感世路维艰,内心苦痛,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2. (2) 《竹枝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选诗简要说明。
  • 6.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诸葛亮《出师表》中,用“”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紧承“出”字,总写了阿房宫宏大的规模。
    3. (3) “枫叶”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是多情的诗人们表达感情常用的载体,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米线”,已成为有效防疫的重要公共卫生举措。经过2020年的疫情防控,遵守“一米线”社交距离等,已成______的防疫常识和生活必须。不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使一些人开始对保持社交距离遗忘和忽略,甚至是不太在意 , 不经意间的聚集、扎堆时有发生。即便是在已有散发疫情的地方,到采集点咨询也是______,前胸贴后背,“一米线”距离感______。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秩序,也极易导致病毒的聚集性传播,负效应______。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疫情未结束、防疫不放松的当下,“一米线”就是不容逾越的规矩线。对于疫情防控,它就是安全线、健康线,一米距离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对于日常生活,它就是规则线、文明线,丈量着人们的文明程度,检验着公民的道德素养;一旦写入法规,它更成为法定义务、法治红线,守法是本分,违法必得究。

    有形“一米线”画在地上,要谨防踩线,无形“一米线”刻在心中,更当敬畏恪守。(    ),防疫“一米线”入法更要入心。期待“一米线”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排队、出行、办公、生产、购物、就餐等场合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发挥其公民隐私保护线、疫情防控规则线、公序良俗维系线、城市文明风景线等综合性效应。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妇孺皆知    一马当先    化为泡影    不可小觑 B . 老少皆宜    争先恐后    化为泡影    不可限量 C . 老少皆宜    一马当先    荡然无存    不可限量 D . 妇孺皆知    争先恐后    荡然无存    不可小觑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形的“一米线”比有形的“一米线”更重要 B . 有形的“一米线”与无形的“一米线”都重要 C . 有形的“一米线”没有无形的“一米线”重要 D . 与无形的“一米线”相比,有形的“一米线”并不重要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使一些人开始对保持社交距离不太在意,甚至是遗忘和忽略 B .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一些人开始对保持社交距离不太在意,甚至是遗忘和忽略 C .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趋于走向稳定,一些人开始对保持社交距离不太在意,甚至是遗忘和忽略 D .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一些人开始对保持社交距离遗忘和忽略,甚至是不太在意
  • 8.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们的躯体面对外部威胁带来的压力时,   ①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发现大老虎正从十几米远的地方向我走过来,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发抖,额头和手心出汗,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但这个反应管用的前提是,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②   , 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比如你担心起期末考的成绩了,此时你感到了压力,你的身体就会启动原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会发现,期末考带来的威胁,完全不是你鼓起勇气奋力一搏或全速逃离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你不仅无法降低当前的压力,反而还会由于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更大。如果   ③   , 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长期处于这种能量持续消耗的状态,对躯体来说就意味着血糖水平长期过低,于是躯体就会见缝插针地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提高血糖水平,确保有足够能量储备。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根据文段信息给“过劳肥”下一个定义,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三上·四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长津湖》里边不少镜头令人泪目。其中,美军在严寒中吃着火鸡,而志愿军战士只能“一天一个冻土豆”的情节,让网友们难以释怀。云南昆明迟女士看完电影后,想体验当年战士们啃冻土豆的艰苦,她找来土豆煮熟冻在冰箱,结果发现,根本咬不动。“吃的第一口就很心酸,特别想哭,很难受,就觉得现在的生活太美好了,都是他们(志愿军)奋斗过来的。”也有学校受此启发,为学生们准备了冻土豆,希望孩子们能亲身感受一下战士们的艰苦。

    对此,有网友评论,苦难是幸福的敲门砖,如果没有那些英雄们的献身,没有那一场场血腥的战斗,现在的孩子们哪有可能去享受这美滋滋的生活。

    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如有家长认为,孩子吃坏了怎么办,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

    请结合材料,围绕“幸福与苦难”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