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2-25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延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表现。

    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完整也是朴实无华的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未,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

    学界普遍认为,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社论,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该社论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无疑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已经凸显了延安红色文化和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表明了其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特征。

    今天,我们回望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就会发现许多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内容。譬如,坚定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十三年“延安道路”的凝练,都是当时“延安作风”的升华,都打上了“窑洞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印记,都体现出了和旧的剥削和压迫观念决裂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文化品格。延安时期,续范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就欣然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1942至1943年,张闻天做了15个月的农村调研后,感慨地总结道,“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反对“洋八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的革命理论,也才使得延安红色文化成为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文化标识。

    (摘编自李宏斌《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特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延安整风运动初期,毛主席对“实事求是”所作的阐释科学完整,朴实无华。 B . “延安精神”这一概念于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 C . “延安道路”的凝练就是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等。 D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延安精神。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后,按照递进式结构展开层次,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B . 文章联系今天的社会实际阐述延安精神,并赋予延安精神以新时代的政治解读。 C . 文章引用毛主席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阐明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论据具有权威性。 D . 文章运用“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等修辞性词语阐明抽象道理,浅显易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延安红色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过程中形成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革命文化。 B . 延安红色文化讲求实事求是,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口头讲联系,行动上不实行。 C . 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包含着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 . 延安红色文化是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文化,是在不断推进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 2.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中,沼泽是一种熟悉的湿地类型。其实,有定义指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可以称为湿地。

    气温升高,海平面抬升,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丧失……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家们发现,湿地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独特生态功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物质能量循环、湿地生产力,湿地动植物等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湿地是已知的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植物死亡后一部分被封存在土壤中,另一部分则成为温室气体源的物质基础,转化成二氧化碳、甲烷等回到大气中。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质。因此,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

    研究显示,尽管湿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却储存有约525Gt(碳储量的单位,G是10的九次方,t是10的12次方)的碳,约占全球陆地碳库的35%。其中,占全球地表面积仅3%的泥炭地,其碳库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2倍。泥炭地大多在寒冷的地区发育形成,如西西伯利亚,西北欧、北美五大湖以北到加拿大哈德逊湾、青藏高原等地,低温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缓慢而被积累下来,是良好的“储碳库”。红树林则是另一种具有高碳储能力的湿地,其碳储量约4Gt,70%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的海岸线上。红树林突出的碳储能力并非体现在绝对储存量上,而在于它的固碳速率是热带森林的50倍。

    湿地作为介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除了能够固碳,还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纳洪水,提供水源的功能,能显著提高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消极影响的能力,如抵御风暴潮,洪灾,旱灾和保护海岸带等。

    海岸带湿地,尤其是红树林,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计的同时,也是保护滨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生命线。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凡是红树林保护较好的海岸带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非常小,这让全世界对红树林的作用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中游湿地曾遭遇大规模围垦,严重削弱了该流域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成为1998年洪灾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再次证明了湿地的重要功能。近20年来,我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退田还湖”等政策有效提升了长江中游的防灾抗旱能力。

    湿地还具有重要的供给服务功能。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逐渐发展成了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城市。城市形成的初期,皆依赖湿地的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湿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贸易条件;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肥力和养分充足,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能够持续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种动植物产品,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因此,湿地周边既是人类择居的理想场所,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湿地美景的欣赏曾产生了历史上重要的诗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神话传说和其他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者的象征,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哲思精神,例如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格,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追求。

    (摘编自雷光春《湿地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生态功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B . 泥炭地都是在寒冷的地区发育形成的,占全球地表面积3%的泥炭地,其碳库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2倍。 C .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时,海岸带湿地的红树林曾经为保护滨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起到过重要作用。 D . 城市形成初期,需要依赖湿地的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持续提供人类所需的生活生产用水和各种动植物产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湿地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有永久性的,也有暂时性的,凡是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可以称为湿地。 B . 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进而影响大气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因此,必须保护湿地。 C . 湿地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贸易条件,湿地周边具备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 .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湿地美景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哲思精神。
    3. (3) 湿地有哪些防灾减灾功能?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 3.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撒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指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摘编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的只是山乡日常的田间劳作,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地表现了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 B . 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我”因挑沙土费劲,想到家里菜园出产大够妻女吃的,表现了作为战士的“我”的人情味。 C . 惟妙惟肖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之一。作品通过“我”和“她”的对话,表达了抗战家属对抗日大家庭的理解。 D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拿“我”高高兴兴为抗属挑沙子,与“她”因丈夫参军不能干地里活而满腹抱怨作对比,突出了主题。
    2. (2) 这篇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 (3) 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孝文帝十一年绛侯勃卒,文帝乃择其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史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等徐行,改容式车 , 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睘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而使轻骑兵弓高候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注】。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工官尚方:为皇家服务的作坊。甲楯:铠甲和兵器。五百被:相当于五百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B .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C .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D .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汉时多侵扰西、北部边境,多次发生战争。 B . 式车,从车上站起,双手扶车前横木,身子前躬,以这种方式表示敬意。 C . 太子,中国古代对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即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D . 县官,皇帝的称谓,又称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文段中的“县官”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儿子,周勃去世后,他继承了候位;后来吴楚作乱,他受命带兵前往平叛,经过几个月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B . 在匈奴大规模进犯边境时,周亚夫担任将军,奉命驻扎在细柳,因其一举打退了匈奴,保护了汉朝边境,文帝称赞他是真正的将军。 C . 周亚夫在与叛军作战时巧用奇计,采用以守为攻、断绝对方粮道等策略;在吴国士兵饥饿离去后,他派精兵追击,把吴军打得大败。 D . 周亚夫因病免去职务,其子为其买了皇家专用的铠甲、兵器备作殉葬用品,因得罪雇工而被告发,不堪莫须有的罪名绝食吐血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 5.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八句描写景物,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简要勾勒,突出了归隐之后纯朴美好的人际关系。 B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以邻为诗友,共享斟酌诗句之乐。 C .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可惜。 D . 全诗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看似散缓,实则浑然天成。
    2. (2) 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怎样的乐趣?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 6.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到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却仍无建树,表达壮志难酬的郁愤和感慨的名句是“”。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冲“”两句,热情赞美了大自然繁荣生长的景象,表现了以此得到的精神满足。
    3. (3) 《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一句,描写鹏背之广;“”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与乐观的人相处,能影响你的想法和态度。想法和态度是可以传染的,假如你周围都是些______________的消极人,那么,你肯定会受到渐染,久而久之,也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消极起来。多花些时间和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吧,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如何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你就会远离______________的烦恼,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人的心灵应当充满阳光,不能总是沉浸在阴影之中。途径之一,就是花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过去的成功,什么因素令你成功,你的优势在哪里等。通常,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失败的帮助你找到,并调动成功的欲望。

    (    )。当你______________地与以前比,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你十分喜悦;当你雄心勃勃地与强者相比时,你会感到非常压抑,甚至整天__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心平气和        有气无力 B . 唉声叹气        闷闷不乐        平心静气        没精打采 C . 垂头丧气        怅然若失        平心静气        有气无力 D . 唉声叹气        怅然若失        心平气和        没精打采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不能老是与强者比,应当与自己以前比 B . 人只能与自己以前比,老是与强者比不行 C . 人只能与自己以前比,不能老是与强者比 D . 人与自己以前比最好了,老与强者比不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失败的原因帮助你找到,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B . 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总结失败,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C . 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找到失败的原因,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D . 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寻找失败的原因,并调动成功的欲望。
  • 8.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平稳完成了挨户采集、逐人登记的系统工程,最终       ①        , 发布了扎实的数据公报。

    以前的人口普查,均用纸表手记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效率不高,         ②        。这次人口普查,全面启用电子化的数据采集方式,确保数据可直接上报和实时核准,扎牢了普查的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篱笆”。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公报,        ③       。例如,从人口素质看,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这项数据表明,中国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从其他角度分析,也会得出其他结论。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这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仰视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是很少正视自己,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毅力,于是,行动的脚步也就缓慢起来。我们仰望别人,是因为在自己眼中,别人的样子让我们羡慕,但我们却很少知道,那个人背后所承受的一切。别人站得再高,那是人家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们要想站到那个高度,或者高于那个高度,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

    上面材料的内容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