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项 | 词源分析 |
“文” | “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 |
“化” | “改变” |
“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 |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 |
“文化”(“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 | 文治和教化 |
(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印度石刻印章)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时间 | 事件 | |
1946年 | 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 | |
1947年 | 英国结束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 |
1949年 | 印度尼西亚脱离荷兰独立 | |
1954年 | 法国从印度支那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 | |
1955年 | 29个“新兴国家”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会,确立在冷战中“不结盟”立场 | |
1959~1961年 |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 |
1974年 | 印度发展出核武器 | |
1998年 | 巴基斯坦引爆一颗原子弹 |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 下面是古希腊的两个神话故事。
故事一 |
希腊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叫奥林匹克山,山上住着的不是人而是神,众神中有一个叫宙斯,他负责管理这些神,也负责维护人间的秩序。有一天他看到腓尼基(黎巴嫩)国王的女儿欧罗巴与侍女在一起玩耍,就变为一头公牛,让公主骑在身上,狂奔两天一夜后,在一块陆地登陆,登陆之后,现出原形,向公主求婚,公主只能接受宙斯的求婚做他的妻子。公主登陆的地方后来取名叫欧罗巴,中国把它翻译成欧洲,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克里特岛 |
故事二 |
希腊以南的地方有个米诺斯王国,国王是宙斯与欧罗巴的儿子。这个国王非常能干,对老百姓很善良。米诺斯王国繁荣富庶,国泰民安,大家都高高兴兴,没有战争,是一个非常安宁与和平的国家,但是不知道从哪来了一头怪牛,是半人半牛怪,它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要吃人,国家不得安宁,米诺斯国王想出个办法,他建造一座迷宫,把牛关到迷宫,牛就出不来了 |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解读材料信息,得出两条对古希腊文化的认识,并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