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印度的梵文 ②日本的假名 ③朝鲜的谚文 ④越南的喃字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
隋唐 |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①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②富含理性的城邦古典文化
③独具特色的柱式建筑风格 ④内涵丰富的奥林匹亚精神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①公民法中既有成文法的内容也有习惯法的内容
②成文法既在共和国时期使用也在帝国时期使用
③不是所有的习惯法都是成文法
④所有万民法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都属于成文法
时间 |
1815—1830年 |
1831—1841年 |
1842年 |
年均移民数量 |
2.5万人 |
7.4万人 |
12.6万人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了对外移民。表1是其向外移民情况。英国政府这一举措( )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材料一:
一一选自《中国历史人口变迁图及人口密度图》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还收集到1176份口供证词。下表为综合其它华工史料,对所见的459份口供所进行的信息整理。
表2
年龄段 | 人数 | 出洋前职业 | 人数 | 出洋地点 | 人数 | 籍贯 | 人数 |
1—10岁 | 4 | 耕田 | 84 | 澳门 | 354 | 广东 | 382 |
11—20岁 | 142 | 做小生意 | 106 | 汕头 | 38 | 福建 | 49 |
21—30岁 | 216 | 做工 | 87 | 厦门 | 30 | 其它 | 28 |
31—40岁 | 71 | 其它 | 26 | 其它 | 14 | ||
41—50岁 | 20 | 未说明 | 156 | 未说明 | 23 | ||
51—60岁 | 1 | 出洋前职业 | |||||
未说明 | 5 |
——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一一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
材料二: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人……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
——摘编自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华工赞助古巴独立史略》
材料三:19世纪五十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加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75%。据加州土地测量局长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
——摘编自(美)乔治·西华《从社会经济方面看中国移民》等
材料一: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下南洋”,即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东南的浪潮,始于17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第二个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工人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华工贸易。20世纪初以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掀起第三次高潮,其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西方宗主国的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 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南洋华侨、尤其是第一代华侨的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族、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又由于20年代以来侨教和宣传极力灌输民族主义意识,在中日对抗加剧时,以山东筹赈大会为契机,广大南洋华侨终于聚集在爱国主义旗下,在其领袖陈嘉庚的率领下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在陈嘉庚的号召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