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能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的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遭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惋缠绵、辽阔苍茫,如同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 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到底是谁的争论焦点。 B . 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 . 《红楼梦》前面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是同一人的关键依据。 D . 林语堂倾向于所谓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B . 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高鹗续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不认可。 C . 《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 D . 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 B . 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 C . 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 D .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面 摊

    陈映真

    “忍住些,”妈妈说,一边满面忧愁地拍着孩子的背,“能忍,就忍住吧。”

    但他终于没能忍住喉咙里轻轻的痒,而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等到他将一口温温的血块吐在妈妈托着的手帕中时,妈妈已经把他抱进一条窄窄的巷子里。

    黄昏正在下降。他的双手环抱着妈妈的肩膀,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目光吃力而愉快地爬过巷子两边高高的墙。墙的后面衬着靛蓝色的天空,天空上镶着一颗橙红橙红的早星。

    “星星。”他说。他那双盯着星星的眼睛,似乎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晶亮。

    妈妈抱着他回来的时候,爸爸正弯着腰,扇着摊子下面的火炉。大圆锅里堆着牛肉,旁边放着一箩筐圆面饼,大大小小的瓶子里盛着各种作料。

    “又吐了吗?”男人直起腰来忧愁地说,一面皱着脸用右袖口揩去一脸的汗水。牛肉温温地冒起热气来。

    黄昏变得浓郁起来,不一会儿,沿着通衢要道,亮起了两排长长的、兴奋的街灯,高楼林立的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

    妈妈没有说什么。肉汤沸滚起来的时候,摊旁已经有两三个人坐着。

    “加个面饼吗?”

    “您吃香菜吧?”

    “辣椒?有的。”

    男人独自说着,女人和孩子坐在摊子后面。虽然他们来到这个都会已有半个多月,但是繁华的夜市对孩子来说,每天都有新的亢奋点。他默默地倾听着各种喇叭声、三轮车的铜铃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他也透过热汤的白气看着台子上不同的脸,看到他们都用心地吃着他们的面。

    天上开始亮起更多的星星之后,忽然从对街传来匆促的辘辘声,两三个摊主正推着摊车朝这边跑来。这骚动立刻传染了远近的食摊,辘辘声越聚越大。爸爸也推着他的安着没有削圆的木轮的摊车,咯噔咯噔地走到街那边去了。

    女人和孩子依旧坐在原来的地方,不一会儿果然看见一个戴白盔的警官。他是个瘦削的年轻人,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困倦而充满热情。他看见了这对正凝视着他的母子,慢慢地,他的嘴唇弯出一个倦怠的微笑。这个微笑尚未平复的时候,他已经走开了。

    至少女人是认识这个面孔的。

    那是他们开市的第一天,毫无经验的他们便被一个肥胖而凶悍的警官带进派出所。那门口已停放着两个面摊和一个冰水摊。

    “我是初犯,我们五天前才来到台北……”爸爸边走边说着,赔着皱皱的笑脸,然而那个胖警官似乎没有听见,猛力地摇起扇子。

    “到这里来!”

    爸爸于是触电一般地向高高的柜台走去。柜台后面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低着头不住地写。他抬起头时,那是有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困倦而温情。

    他们不得不留下六十元的罚款,这才带走了他们的摊车。当妈妈掏钱的时候,那个大眼睛的警官忽然又埋头去写什么了。

    “这个警察,不抓人呢。”孩子说。那个年轻的警官已经消失在街角。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把孩子抱得更紧。

    他们换过许多地方,最后停在了一个街口。行人开始渐渐稀少,汽车的喇叭声和三轮车的铜铃声就显得刺耳起来。孩子看见长长的一排脚踏车,似乎都在昏黄的路灯下打瞌睡。

    “加个面饼吗?”

    “……”

    “您吃香菜吧?”

    “……”

    “辣椒?啊,您!”

    孩子和女人都抬起头来望向摊子。爸爸正皱着脸笑着,客人——那个年轻的警官——也新奇地望着爸爸,他抿一抿温情的嘴,微笑起来。

    女人和孩子都兴奋地望着那个疲惫的警官开始热情地吃他的点心。爸爸带着皱皱的笑脸,替他添了两次肉汤。

    年轻的警官满意地直起身来,放下十块钱,起身走了。

    “啊,啊!不要——啊!”爸爸着急地拿着十块钱追了几步,又跑了回来,“那也得找钱呀——”慌忙拿了一张五元钞要再追上去。

    “啊,啊!金莲!你快追呀!”爸爸又忙着招呼客人,“金莲,快追!”爸爸喊着说。

    妈妈默默地接过五元钞,不一会儿便消失在黑暗里。孩子独自坐在角落里,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潮,看着台子边不同顾客的脸。夜市最末的人潮,也终于渐渐地消退下去,甚至连车声都变得稀落了。

    妈妈悄悄地走了回来。她低着头走近孩子,将他抱在怀里。他用双手围住妈妈的肩,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妈妈把他抱得更紧了。

    “他不要钱吗?”孩子说。

    “追上了吗?”爸爸说,“啊——他是个好心人。”

    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他们推着那咯噔作响的车子离开街口时,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街上只剩下稀落的木屐声,显得十分寂寥。

    “他是个好心人,”爸爸说,“好心人。”

    妈妈只是默默地走着,紧紧地抱住孩子。

    而不幸的,孩子又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爸妈和咯噔作响的摊车都停了下来。痛苦的咳声停止后,只留下妈妈轻轻拍着孩子背的声音。

    “吐到地上去吧。”妈妈说。也不知为什么,女人突然觉得心头一酸,就簌簌地淌下了泪,她甚至不确定,这眼泪是否是由于怜悯自己的病儿而流。她只是想哭罢了。夜确乎很深了。

    孩子在睡意蒙眬间,仿佛又从天边寻到几颗橙红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

    “星星。”他虚弱地说。

    夜雾更加浓厚。孩子偎着妈妈软软的胸怀睡着了。可以听出,那摊车似乎又拐了一个弯,而且渐去渐远了。

    咯噔,咯噔……

    1959年,台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食客们用心吃面,面摊主人的孩子却只能在旁边看着,这一情景让人深感社会不公。 B . 警察巡视时摊主纷纷躲避的情况,说明主人公一家的命运遭际在当时有一定普遍性。 C . 年轻的警官为同事胖警官的做法感到羞愧,所以当女人掏钱交罚款时,他低下头去。 D . 回家路上女人心酸流泪,不是因为怜悯自己的病儿,而是感动于那年轻警官的好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首尾两处写到“橙红的星”,前面是孩子眼中所见,后面则亦真亦幻,它们是孩子心理的映射,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B . 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年轻的警官,尤其突出了他温情的微笑,文中的他没说一句话,却仍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C . “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两句都恰当运用了拟人手法,且前后呼应,表现了都市环境的变化。 D . 妈妈抱紧孩子的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相同的行为却透露出人物并不完全相同的心情,体现了作品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3. (3) 小说中对车轮、脚步等各种声音作了较多描写,有哪些作用?
    4. (4)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能……让忧伤的人得到安慰,让绝望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灯火”。这篇小说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文学观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文言文阅读

    无心公首蓬而面垢,客过之,视而笑。无心公疑之,窥而观,则傫然者,非人之状也。怒甚,执镜而将毁焉。数之曰:“上古之世,美者自美,恶者自恶。予美予恶,汝何与焉! 自汝之立,美恶始分。独处则匿,相形则争。人之不靖,取汝之因。我将毁汝之凿,而全我之真!”

    言未讫,有神自镜中跃而答之曰:“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非予能于尔乎美也恶者自恶非予能于尔乎恶也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子非欺尔也,子实助尔,予何咎焉!是故子之为物,有是非,无毁誉;有善否,无爱憎。因其来而应以往,斯已矣。夫美恶之所以分,宁独子乎?鉴于水者,见其容也;鉴于火者,见其影也。水清故灵,火明故照,既清且明,予实备之。尔虽毁予,能竭天下之水。而熄天下之火乎?是故尧、舜、禹、汤,君之镜也;、契、伊、周,臣之镜也:孔、孟、程、朱,士之镜也。尔将毁我,何异秦皇之焚书以愚百姓乎?尔无怒,始理尔首,涤尔面,而予犹恶尔,则予之毁而无恨。”

    无心公悔悟,于是理其首,涤其面,窥镜而观,天下美丈夫不过也。

    (选自[清]俞长城《全镜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非予能于尔乎美也/恶者自恶/非予能于尔乎恶也/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 B . 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非予能于尔乎美也/恶者/自恶/非予能于尔乎恶也/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 C . 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非予能于尔乎美也/恶者/自恶/非予能于尔乎恶也/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 D . 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非予能于尔乎美也/恶者自恶/非予能于尔乎恶也/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镜,在古代是利用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 B . 傫然,出自《七录斋集》,本意是形容颓丧貌,后引申为形容重叠堆积、聚集的样子。 C .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D . 稷,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心公对自我形象不太重视,时常蓬头垢面,当客人来拜访他时,便对他大笑。无心公对此感到疑惑,对着镜子一看,果然自己不像个人样了。 B . 无心公认为人的美丑与镜子息息相关,因为有了镜子,造成了人对相貌不同的看法。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可以说是因为镜子的缘故。所以他才要毁掉镜子。 C . 无心公认为美丑不仅仅可以用镜子来区分。用水面来照,也能看到容貌;拿火光来照,也能看到影子。 D . 无心公认为尧、舜、禹、汤是皇帝们的镜子;稷、契、伊、周,是臣子们的镜子;孔、孟、程、朱,是读书人的镜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欺尔也,子实助尔,予何咎焉!

      ②无心公悔悟,于是理其首,涤其面,窥镜而观,天下美丈夫不过也。

    5. (5)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

      镜子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楛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夫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予感之,作《昏镜词》。

      (刘禹锡《昏镜词引》)

          引文中的镜匠为符合买镜者的心意,所制造的镜子九块朦胧而只有一块清晰。引文及《全镜文》均借与镜子有关的故事作讽刺,两文所讽刺的人是否有共通之处?请加以说明。

  • 4.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 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 . 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 . 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 . 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2. (2) 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 (2)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
    3. (3) 《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 (4) 《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其中两个短语对仗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印成趣。
    5. (5) 《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本题共5小题,1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 11.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的设计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会徽,以书法形态的“冬”字为灵感,与滑冰、滑雪运动员的造型相( ),表现出赛道起伏的曲线以及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吉祥物冰墩墩,   ①   , 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搭配,象征了健康、坚韧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与雄浑曲折的山脊融为一体,俯瞰下去正如   ②   ;首钢滑雪大跳台,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为象形,   ③   , 寓意着朝着梦想腾跃和飞翔……立足传统文化,满怀文化自信,中国的设计师(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回溯传统,面向未来,我们( )地表达“自我”,释放出中华文化璀璨的光芒,让世界( )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 . 融合        独具匠心        从容不迫        领略 B . 融和        别出心裁        从容不迫        领悟 C . 融合        独具匠心        泰然自若        领悟 D . 融和        别出心裁        泰然自若        领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B .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C . 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D .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3. (3) 根据原文及图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作文(60分)
  • 12. (2022高一下·仙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