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嫩江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 1.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应追溯至( )
    A . 内外服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 2.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 . 具有民主色彩 B . 国王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C . 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 . 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 3.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是( )
    A . 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B . 违背宪法,林肯反对无效 C . 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D . 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 4.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统一中国奠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1956年,新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上述改革成功最深刻的认识是( )
    A . 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 B .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 C . 改革会推动生产力发展 D . 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
  • 5.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这主要是因为( )
    A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 . 封建经济的发展 C . 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D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6. (2022高二上·潍坊月考) 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建立的先后顺序说明文官制度( )
    A . 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B . 促进了国家管理专业化的发展 C . 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D . 已经触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7.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文官,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实行四级文官等级品位制。北洋政府还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这些措施( )
    A . 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B . 使民主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有利于提高文职官吏的工作积极性 D . 推动了民主政治重大进展
  • 8.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 . 礼法结合 B . 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C . 以亲属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D . 强化基层教化,维护封建统治
  • 9.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 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 . 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C .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维护男女平等
  • 10. (2024高一上·嘉峪关期中)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11.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最能反映( )
    A . 历史发展的时代性 B . 夷洋观念逐渐转变 C . 中国外资出现困境 D . 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 12.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14世纪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亨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 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B . 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 C .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D . 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13. 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 . 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 . 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 . 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 . 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 14.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1944﹣1973年,西方国家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1971年8月,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任由美元汇率自由浮动。到1973年,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这一变化(   )
    A .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 . 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C . 延缓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D . 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 15.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 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 . 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 . 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 . 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 16.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 .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 .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 . 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 17.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支持私立学校发展,改革高校助学金制度,实行学生贷款制度;实行住房私有化改革,在共有住房居住满一定年限的居民,可以按市场价值的30%—50%折扣购买其住房等,这些改革旨在(   )
    A . 缩减社会福利 B .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 . 加强政府干预 D . 缓和英国社会矛盾
  • 18.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
    A .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B .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 .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 . 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 19.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一文献记载(   )
    A . 分析了早期农业产生的原因 B . 证实了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 C . 叙述了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 D . 说明了阶级矛盾形成的影响
  • 20. (2024高三上·望城开学考)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载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 精耕细作农业高度发达 C .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 21.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此则材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   )
    A . 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含蓄水源 B . 解决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 . 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 . 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 22. (2023高二上·咸阳月考) “原始人类由于采猎和自卫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当时的采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由此说明原始农耕出现的原因是( )
    A . 人口增长 B . 食物减少 C . 经验增加 D . 工具改进
  • 23.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中可以得出(   )
    A . 规定所有行业使用铁制工具 B . 青铜工具不复存在 C . 牛耕成为当时主要的耕作方式 D . 铁器使用比较广泛
  • 24. (2023高二下·沈丘开学考)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工厂管理制度的优势体现在(   )

    ①标准化生产                         ②提高生产销路

    ③提高生产效率                       ④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5. (2023高二上·咸阳月考) 恩格斯说:“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作出此判断是基于(   )
    A .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 C . 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D . 初等教育的日益普及
二、非选择题(50分,其中26题24分;27题26分)
  • 26.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 (1) 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3. (3)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对现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 27. (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乡村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至隋文帝开

    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