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更新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 . 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 . 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 . 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 . 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 . 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 . 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A . 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 . 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 .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 .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 2.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的荆轲(节选) 
    莫言

    荆轲豪宅。

            秦王偶像立于一侧。

            舞台的一侧有一根粗大的红色立柱,可以活动。

            荆轲在舞台中央席地而坐。

            高渐离、秦舞阳、狗屠在舞台上转来转去。狗屠此时也背上了一把宝剑。从开场至今荆轲一直长跪默想,与秦王偶像相对,宛如另一尊偶像。

    荆  轲  (依然闭着眼睛)高先生,请您再讲述一遍曹沫挟持齐桓公的故事。

    高渐离  (在舞台后方边走边讲)曹沫曹大侠,鲁国人也。随从鲁庄公会盟齐桓公于齐地。庄公与桓公在高坛之上,正欲盟誓签订割地之约,曹大侠手持匕首,飞身上坛,左手拉住桓公袍袖,右手持匕首按在桓公脖颈,厉声曰:齐国以强凌弱,欺负我鲁国太久太甚。今日当着诸侯的面,请您对天盟誓,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并保证不再侵犯鲁国边境。桓公被曹大侠威逼,无奈,只好对天盟誓,当众签约,答应了大侠提出的所有要求。事毕之后,曹大侠将匕首扔在桓公面前,纵身下坛,北面而坐,饮酒食肉,面不改色——投匕首于地、纵身下坛、北面而坐、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此正是大侠英雄本色也!

    荆  轲  此也正是太子殿下想让我们做到、我们自己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荆轲前倾仆地)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送牛一头、羊一尾、豕一只,供荆卿与众侠士消受——

            秦舞阳与狗屠交换眼色。

    荆  轲  (沮丧地)但是,秦宫不是齐地,秦王也不是桓公。荆轲纵然有十倍于曹沫之勇力,又有什么机会能威逼秦王对天盟誓、当众签约?即便秦王迫于形势,盟誓签约,但荆轲一松手,顷刻之间,就会被剁成肉酱,还到哪里去“北面而坐、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嗟乎,曹沫不可学也。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进锦缎十匹、美酒十坛供荆卿与众侠士消受—秦舞阳  (悄对狗屠)这老兄,真肯下本钱啊!

    狗  屠  (悄声)你就跟着吃香喝辣吧。

    高渐离  其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又有专诸专大侠为公子光刺吴王僚的故事。

    荆  轲  (悲凉地)讲来。

    高渐离  专诸专大侠,吴国堂邑人也。公子光为夺王位,埋伏甲兵于窟室中,请国王僚——是他叔叔的儿子——赴宴。从王宫至公子光家的大道两侧以及公子光家的院落、过道上,站满了国王的亲信,一个个手持长剑,虎视眈眈。酒值半酣,公子托词退出,专大侠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冒充上菜的厨师,来到王僚面前。大侠扒开鱼肚,抓起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杀王僚。国王的武装侍从,扑上来将大侠乱剑刺死。公子埋伏的甲士突出,杀尽王僚的亲信。公子光代僚为吴王,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荆  轲  专诸可学也,但可惜荆轲没有个儿子被封为上卿。

    秦舞阳  先生不妨收一个可造之才为义子。

    狗  屠  你又想什么歪门邪道?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进良马三匹、高车一乘,供荆卿使用——

    荆  轲  请讲豫让故事,高先生。

    高渐离  豫让豫大侠,晋国贵族智伯门客也。为报知遇之恩,两次为智伯刺杀赵襄子。第一次化装成罪犯,身藏利刃,入赵宫粉刷厕所,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敬重他是个侠士,赦免之。第二次,豫大侠用剧毒的油漆涂抹身体,使自己像麻风病人令人见之心悸;他还吞下粗粝的木炭将喉咙弄哑,使自己的声音无人辨识。他埋伏在桥下等候赵襄子。赵襄子马惊,识破豫让。赵襄子流着眼泪说:豫让,你为智伯报仇,已经得到了义士之名。但为了自身安全,我不能再次赦免你了。大侠曰: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君前次宽恕了我,也为你自己博得了宽厚的美名。今日,我是该死了。唯求君之外衣,让我以剑击之。一是了却我为智伯报仇的心愿,二是将更加宽厚的美名赠你。赵襄子遂将外衣脱下,使人送到豫让面前,大侠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成就了忠烈侠士之义,也成就了赵襄子宽厚仁慈之名。

    荆  轲  豫让空有侠士之名,实乃跳梁小丑,不足学也。

    狗  屠  我倒觉得这个豫大侠是个憨厚人。

    秦舞阳  你就不要多嘴了。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赠无价之宝,供荆卿一人享用——

            一个庞大的物件,由四个侍卫抬上。

    秦舞阳  我的娘,这是个什么宝贝?

    狗  屠  (抽动着鼻子)好香啊!

    一侍女上前,揭开一层层的绸缎,显出了浓妆艳抹、酥胸半露的燕姬。

    荆  轲  (激动地)燕姬。

    燕  姬  (彬彬有礼地)先生。

    荆  轲  (对侍卫)速将燕姬护送回太子宫中。

    燕  姫  妾乃太子赠给先生的礼物,送给别人的东西,哪有收回去的道理?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主人了。(示意侍卫们退下)

    高渐离  (趋前施礼)久闻燕姬贤名,今日得见,如睹天人!

    燕  姬  您就是高先生吧?

    高渐离  高渐离。

    秦舞阳  (膝行至燕姬面前)秦舞阳参见燕姬。

    狗  屠  (膝行至燕姬前)俺也参见燕姬。

    燕  姬  贱妾此身已属荆卿,你们都是荆卿兄弟,往后就不要这般客气了。

    燕姬膝行,为众人斟酒。

    荆  轲  (掩饰着内心的激动)高先生,豫让之后,还有什么故事?

    高渐离  豫让之后四十年,魏邑又有聂政聂大侠故事。

    荆  轲  讲来。

    燕  姬  (挺身向前,对荆轲)主人,高先生已经口干舌燥,可否由贱妾为您讲述这段故事?

    荆  轲  (讶异地)您?如何敢劳动您开启金口?

    燕  姬  (冷笑)太子经常在我的讲述中奋然而起,宛如一只好斗的公鸡。

    荆  轲  荆轲洗耳,恭听您的燕语莺啼。

    1. (1)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真实生活复制型布景不同,该剧本舞台布景基本为空,“一根粗大的红色立柱”即代表了“荆轲豪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B . 高渐离讲述曹沫行刺,两次提到了他威逼桓公后饮酒食肉面不改色,既突出了曹沫的侠肝义胆,也体现出高渐离讲故事的技巧。 C . 曹沫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豫让刺赵襄子的外衣,高渐离讲述这些细节意在告诫荆轲行刺要具备勇气。 D . 剧本中的次要人物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从他们个性化的语言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高渐离的深沉、秦舞阳的耿直和狗屠的无知。
    2. (2)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剧本运用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悄对狗屠”“我的娘,这是个什么宝贝?”“膝行至燕姬面前”表现出秦舞阳面对赠礼时的反应。 B . “这老兄,真肯下本钱啊!”“你又想什么歪门邪道?”作者借古人之口说今人之话,这种创作手法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也多有运用。 C . 剧本一方面通过高渐离之口讲述过往侠客行刺的悲剧性壮举,一方面让狗屠、秦舞阳在台上滑稽逗笑,让作品在庄重之中又有逗笑之感。 D . 《战国策》记录的荆轲刺秦王的史实里并没有燕姬,剧本虚构了这个人物,说明历史剧的创作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3. (3) 作者以“我们的荆轲”为题,重新创作荆轲刺秦的故事,有什么效果?
    4. (4) 有评论指出:“话剧艺术的舞台法则,使剧作家选择场面要受到舞台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就必须把很多东西推向暗场。”请简要说明本剧明场戏、暗场戏的安排及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董和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B .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C .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D .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 . 僭,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专指臣下冒用皇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等。 C . 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文中货殖之家指的就是经商人家。 D . 蛮夷,包括南蛮和东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董和深受刘备赏识。刘备平定蜀地后,董和得到重用,和诸葛亮共同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务,两人相交甚好。 B . 董和深得人民拥护。在听闻董和即将被调任巴东属国都尉时,数千百姓和吏员曾努力乞求董和留任,刘璋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两年。 C . 董和为官勤俭,以身作则。在蜀地为官之时,见当地盛行奢侈之风,就从自身节俭做起,严格吏治改善民风,此举获得当地民众的一致认可。 D . 董和兢兢业业,忠于国家。遇上不周之处,哪怕往返十次也要去禀告,建言献策言无不尽,诸葛亮十分敬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②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5. (5) 诸葛亮高度赞扬了董和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说明。
  • 4.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 , 何时反旆勒燕然。

    【注释】①马邑:边域名,在今山西。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②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成文意。③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④反旆:班师。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 .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 .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托言苏蕙的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 .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 (2) 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消除弟子顾虑。
    2. (2)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 (3)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够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传统节日与现代趣味跨界融合,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______,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给出了令人______的答案。

    从春节《唐宫夜宴》刮起的文化暖流,到端午节《洛神水赋》的衣着翩跹,再到中秋节《鹤归来兮》的凌云而上,“中国节日”系列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七期美妙绝伦的现象级节目,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节目仿佛是把千年来的历史卷轴缓缓展开,华丽恢弘、大气磅礴的文化盛景扑面而来,给人极大的心灵______。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的出圈,带动了一批国风节目,各种节目______,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实现了从“清流”到“潮流”的跨越,也呈现出从“火一阵”到“一直火”的蓬勃态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只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才能让传统文化节目焕发出无穷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触碰   赞叹不已   振撼   层出不穷 B . 触碰   叹为观止   振撼   屡见不鲜 C . 碰撞   赞叹不已   震撼   屡见不鲜 D . 碰撞   叹为观止   震撼   层出不穷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 . 彰显了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再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C . 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D . 彰显了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传统年画中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亦随之出现了 B . 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亦随之出现在传统年画中 C . 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在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 D . 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
    2. (2) 请运用上面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白蛇传》年画。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语言简洁。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玉门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晚,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在0-2落后的局面下,不气馁、不急躁,迎难而上,最终追回并反超比分,以3-2战胜韩国队,再次夺得亚洲杯桂冠。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