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运用(20分)
  • 1.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而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重庆市政府启动了“暖冬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涉及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墙暖、电烤炉、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yù hán) 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全市共投入8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学生张薇说:“现在教室安了油汀,像春天一样温暖。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 dòng chuāng) 了!”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涉及( ) 措施( )

    2. (2) 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ù hán( ) dòng chuāng ( )

  • 2. (2022七下·赵县月考)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2) 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3. (3) 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人京使》)
    4. (4)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晚春》)
  • 3. (2022七下·赵县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器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②④①
  • 4. (2022七下·赵县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昌是名副其实的“火炉”城市,才6月份就出现了35℃的高温天气。 B . 假日期间,来井冈山观光旅游的人川流不息 , 络绎不绝。 C . 经过勤学苦练、努力钻研,他的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D . 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5. (2022七下·赵县月考)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学校要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营造气氛,请你为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 (2) 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项目。
    3. (3) 请结合你所知道的爱国人物,谈谈你对“天下国家”的看法。
二、阅读积累(50分)
  • 6.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节选,完成各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1) 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 (2) 《木兰诗》为什么只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来写战争的过程?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 7.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艾子教孙》,完成各题。

    艾子有孙,年十 , 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其父仅有儿,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 "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之。

    [注释]①惦劣:慵,懒惰;劣,顽皮。②榎(jiǎ)楚:杈,楸树的别称。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梗楚,用作鞭笞的刑具。③抟(tuán) :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ī) :夺取或解下衣服。⑤掬(jū) :两手捧(东西)。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

      ①艾子有孙,年十     许(   )

      ②父仅有儿      是(   )

      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恒(   )

      ④艾子笑而之      释(   )

    2.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

      ②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

    4. (4) 你是否赞成艾子教育孙子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 8.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从大师,到平民

    张达明

    ①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一生坎坷,多灾多难。每当回忆这些往事,他都很伤心,尽量埋在心中,不愿触动它。

    ②启功先生一岁时,父亲去世,他随祖父生活。十一岁时,祖父去世,家里变卖了世藏书籍才凑够了殡葬费用。当时,母亲克连珍与未出嫁的姑姑恒季华尚不能独当一面。启功先生随即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当时,凭他的能力,的确难以养活母亲和姑姑,还是靠祖父的两个学生募款两千元,才勉强生活下去。

    ③其实,那两千元恰恰是公债,利息还要供启功先生上学。为解决生活窘迫,他有时要去卖画,贴补家用。天津有一位周先生,很看重他的才华,说:“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供你上大学,出国留洋。”启功先生一方面感激,一方面暗想:“我一个人出国留洋了,我母亲怎么办,姑姑怎么办呢?”

    ④启功先生一直敬重清代哲学家、文学家与史学家汪中先生,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2002年,启功先生专程去扬州郊区,找到了汪中先生的墓,恭恭敬敬地物了三个躬。他动情地说:“青年求学时,汪中先生便一直是我的偶像,也是祖师爷。”启功先生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汪中先生的《述学》。有人问他,为什么特别对《述学》具有亲切感,他答道:“《述学》里面有一封信,信里意思是,每到寒夜,汪中与他母亲相拥取暖,流落街头,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第二天早晨。每每读到这儿,我都要掉泪。

    ⑤启功先生有那么多荣誉头衔,但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有多了不起,应该获得怎样的高档待遇。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⑥比如,修下水道的工人来家里,他总是以礼相待,从来没说你是工人,你要为我服务。有一回,有个修下水道的工人在路上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主动跟他握手。那人慌乱地说:“我手是脏的。”启功先生说: “不要紧,只要你不是‘黑手党’,咱们就是朋友。”

    ⑦启功先生不仅经历的事多,读过的书也多,所以,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学术追求和思想追求,只是没有那么张扬。他的面貌看似很平和,但骨子里疾恶如仇,有时还很强烈。

    ⑧有人说,启功先生的确有君子之风。他自己却说:“什么是君子之风,就是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超越做人的底线。”有趣的是,他将居室起名为“坚净居”。启功先生非常喜欢康熙皇帝的两句话,并把那两句话,细心地镌刻到自家那方砚台上:“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正是启功先生欣赏与追求的人文目标吧。

    1. (1) 启功先生的“君子之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 (2) 为什么启功先生给自己的居室起名为“坚净居”?
    3. (3) 标题“从大师,到平民”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 9.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的守护神

    [一]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自小衣食无忧,却一路自律努力,20岁时,考入北大考古系。那时,樊锦诗的心中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眷恋——敦煌。茫茫大漠中百千洞窟的壁画,日日夜夜都勾绕着她。

    大四,北大考古系组织学生到各地实习。樊锦诗亳不犹豫地报名去敦煌,和她同去的是另外三名男生。踏入甘肃最西部的敦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迎面而来。这里缺水,只能一日两餐,渴了喝苦咸的盐碱水。没有固定住所,将就睡在破庙里,半夜老鼠绕着她建意乱跑,吓得她彻夜难眠。白天要去悬崖峭壁上的洞窟实习,攀爬时,简易的蜈蚣梯摇晃得厉害。为了减少攀爬次数,她就不下来吃饭,每天早上揣两个干馒头上去。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她甚至不敢多喝水。不过这些她都无暇顾及,因为洞窟里是另一种世界:天衣飞扬,色彩奔放。线条悦动……敦煌,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 , 让樊锦诗在这片梦归之处如痴如醉。然而在江南长大的弱女子,终究抵不住大漠的极端天气。实习的第三个月,她便病重卧床,不得已提前结束实习返校。60个小时的硬座后,樊锦诗拖着浮肿的双腿,站在北京火车站。心里想着:再也不去了。可是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所来信,要招之前来实习过的四位学生。樊锦诗的名字,赫然在列。父亲担忧她的身体受不住风沙侵蚀,写信恳请校方斟酌,却不知道樊锦诗偷偷扣下了信。1963年,她毅然再赴敦煌 ,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下,她将小我忘得一干二净。

    [二]

    樊锦诗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敦煌。因无人帮她照顾孩子,每天离家前,她只能将儿子捆在襁褓里,安放在床上。孩子再大些,会翻身了,她又把被子摞起来搁在床沿上,防止他摔下来。每天下工回来,走近窗口,她都屏气凝神。听到孩子的啼哭才敢长舒一口气,要是没声音,她就吓得只敢推开一个门缝,看看孩子在不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四个月,樊锦诗实在独木难支,便将孩子送回了丈夫老家,托人照顾。樊锦诗常说:“我至今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1986年,樊锦诗终于有了调离敦煌的机会,可她却离不开了。丈夫需要妻子,孩子需要母亲,敦煌需要樊锦诗,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丈夫彭金章知道妻子对于莫高窟的痴恋,做出了从武汉大学调入敦煌研究所的决定,成全了妻子。至此,距离他们结婚已经过去了整整19年。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老彭很喜欢看你们的节目。”这对分居19年、一生风雨同舟的老夫妻,将小我的儿女情长与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

    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这些瑰宝不但面临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游客更会对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樊锦诗心里着急,[A] “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于是樊锦诗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 。2014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清晰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那时,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

    樊锦诗原本是内向、柔弱的性格。然而现在她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正是这样的个性,让她在商业化洪流中第二次挽救了敦煌。彼时,敦煌方面有意对莫高窟进行商业开发,甚至提出了上市打算, 要将莫高窟变成地方的摇钱树。一旦将文物牵扯入利益纠葛, 壁画保护将难以为继。樊锦诗反应迅速,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她率领同事,北京、兰州两头跑。一次次耐心讲解,一次次据理力争,终于停止了莫高窟商业化的脚步。她欣慰地说: [B] “将来我滚蛋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四]

    [C]57年,樊锦诗在黄沙里,在碧空下,守护着敦煌。数年前,樊锦诗与双胞胎姐姐会面。姐妹二人站在一起,姐姐似比她耍年轻许多。樊锦诗身着素衣,眉目间已满是风沙吹过的沧桑。

    “心里可有心酸不平?”

    “无怨无悔。”樊锦诗回答。

    (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有删改)

    1. (1) 樊锦诗先是决定“再也不去了”,后又“再赴敦煌”,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 (2)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

    3. (3) 文中[A][B][C]三个句子表现了樊锦诗的哪些品质?
    4. (4)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天衣飞扬,色彩奔放、线条悦动……敦煌,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

    5. (5)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依据本文内容,对事件进行简要概括,佐证鲁迅的这句话。(100字左右)
  • 10. (2022七下·赵县月考) 阅读《骆驼祥子》,感悟名著魅力,完成各题。
    1. (1)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中,他创造性地运用的口语,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2. (2) 对祥子的人生历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希望——觉醒——奋斗 B . 奋斗——挣扎——觉醒 C . 希望——奋斗——挣扎 D . 奋斗——挣扎——毁灭
    3. (3) 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请从下列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内容闸述理由。

三、,妙笔生花(5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