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材料一:
“今天给大家介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天眼,位于贵州,在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正解说着的吴姥姥,“腾”地一下,从屏幕下方举起来一口铁锅,对着镜头继续演示。
“FAST像一口大锅,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个锅里装满了酒,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
500米口径的FAST又像一个朝天看的眼睛……将来如果一旦有外星人联系我们,最早发现的可能就是中国的FAST。”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其实,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如今,吴教授的科普短视频中有“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摘自光明网《百万粉丝、号称不刷题的吴姥姥,到底是谁?》)
材料二: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姥姥的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本该鲜活生动、亲切自然。让学习者发自心底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做不出题的恐慌;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来自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实,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本就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2007年,吴姥姥就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四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而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吴姥姥,“不刷题”!》)
材料三: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需要更多“不刷题”的教育理念。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希望更多孩子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求知欲,提升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摘自北京晚报《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材料四: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无疑是好事一桩。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摘自新京报《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大地!
(有删改)
贞观元年,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類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善则从之。德彝所言,臣诚心服。”上悦。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愿陛下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不取也。”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威,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 , 君臣协心,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翼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事有得失,无惜尽言。”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臣光曰: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此非礼乐之功邪?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②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
次韵无咎①别后见寄
陆游
平日杯行不解辞,长亭况是送君时。
几行零落僧窗②字,何限流传乐府诗。
归思恰如重酝酒,欢情略似欲残棋。
龙蛇飞动无由见,坐愧文园③属思迟④。
【注释】①无咎:诗人的好友韩元吉。②僧窗:僧寺的窗户,韩元吉曾在僧窗寺壁上题诗。③文园:指汉朝的司马相如,因其做过管理汉文帝文园的文园令,而以“文园”代称。④属思迟:诗人自注“诗来弥月,乃能和答,故云”。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成了"景点"。几个物理所的专家把物理学公式通过井盖彩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实现宣传科普物理知识的目的,让人眼前一亮。近些年类似的新闻, 。
六年前,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内,数十个井盖上都被画上了整态可掬的动物图画。三年前,济南某社区居民发现,小区内多处井盖一改往日旧貌,"灰头土脸"的表面出现的彩绘"萌宠" 。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个让人"生活得更好"的城市,( )。所以,人们在感喟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吐槽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丛林,不能满足"心和远方"。而长期以来,"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大众认知范围的,一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颇有些的神秘意味。
专业人员参与筛选科普知识点,然后再找专业的人员彩绘表现知识点。使得物理公式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还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关注,可以说是 。组织严密、细心琢磨、精心凸显,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传播科学,"最有学问的井盖"不仅凸显了主办单位趣味科普的信心,更折射出其难能可贵的有效科普智慧。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 ① , 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 ② , 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③ , 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贾府女眷在大观园吃酒行令,黛玉无意间引用了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当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第四十二回中,宝钗往贾母处问安,还特意约黛玉到蘅芜苑,对黛玉说:“……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材料一:
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材料二:
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