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1909年 | 北京邮政投递人员普遍使用自行车送信 |
1912年 |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
1917年 |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送信 |
据此可以得出( )
1981年 | 1990年 | 1996年 | 2000年 | |
全国 | 34.68 | 32.89 | 33.03 | 28.41 |
男婴 | 35.56 | 32.36 | 30.45 | 23.92 |
女婴 | 33.72 | 33.48 | 36.04 | 33.75 |
2001年 | 2002年 | 2010年① | 2010年② | |
全国 | 22.21 | 20.20 | 3.82 | 13.93 |
男婴 | 18.68 | 18.51 | 3.73 | 13.62 |
女婴 | 26.35 | 22.26 | 3.92 | 14.30 |
注:①数据源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统计司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②数据源于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9月2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上发布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一文。
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 )
材料一:汉武帝以前,对于西南夷与中原的政治联系,史书上仅留下战国后期楚人庄蹻领兵入滇就地为王的传说。西汉初期,汉政府与西南夷各设边关,只有邻近的巴蜀地区与西南夷有暗中的民间贸易。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图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借助灭南越的兵威和实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仍然统治本族;设置汶山、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摘编自彭丰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区;同时,广西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不断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韦负《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 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饮食。《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产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一: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浪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中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