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区分CO和CH4 | 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 |
B |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将Zn和Cu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C | 鉴别K2CO3、KCl、HCl、Ba(NO3)2四种溶液 | 相互反应即可鉴别 |
D | 分离CaCl2和CaCO3固体混合物 | 加水,溶解,过滤 |
①改燃煤发电为风力发电 ②露天焚烧垃圾 ③植树造林 ④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 ⑤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0 |
Ca(OH)2 |
0.19 |
0.17 |
0.16 |
0.14 |
0.13 |
0.11 |
B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此“最简单”反应中, 表示H原子, 表示D原子。请回答如下问题:
A.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氯酸钾制取氧气
C.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烧杯中的上层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含有哪些?
小明同学猜想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和Ba(OH)2中的至少一种。小红同学认为小明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1 HNO3与Na2CO3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先), (后),而且NaHCO3的溶解性明显小于Na2CO3。
2 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甲组同学:往A烧杯中逐滴滴入稀HNO3 , 一段时间后,才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无色。烧杯中固体不溶物的质量,随滴入稀HNO3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此进一步得出溶液中的溶质还含有,一定不含有和。
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完成实验的基础上,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B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BaCl2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Na2CO3 |
继续往上述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HNO3 | 产生少量气泡,白色沉淀部分溶解,溶液变为无色 | 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Na2CO3和 。 |
甲组同学所做实验中减少的固体前后质量差为9.85克,则反应产生的CO2的质量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