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操作方法 |
A | 鉴别涤纶纤维和羊毛纤雄 | 分别取样、灼烧,闻气味 |
B | 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 |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 |
C | 除去锌粉中的少量铁粉 | 加入足量硫酸亚铁溶液,过滤 |
D | 鉴别甲烷和氢气 | 分别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烧杯 |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①干冰②碳酸氢钠③熟石灰④大理石⑤酒精⑥糖类
①在t1℃时,Na2CO3的溶解度为g。
②在t1℃时,5gNa2CO3固体加入试管,再向试管中加入25g水充分振荡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然后将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如图4所示)。发现试管内的Na2CO3固体逐渐溶解,请结合溶解度曲线说明理由:。
“二锅头酒”受许多爱酒者的喜爱,其开始生产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二锅头”酿造的主要过程为:原料粉碎——拌料——发酵——混蒸混烧——摘酒——贮存,其名字的由来就出现在“混蒸泥烧”这一步。
图1为古代烧酒蒸馏设备示意图。天锅用于冷却,一般要换三次凉水才能蒸完一甑酒。第一锅酒中甲醇、醛类较多,口感暴辣;第三锅酒中高级醇和酸类较多、酯类少,酸味大、寡淡不香;第二锅酒精香馥郁,醇厚甘爽,质量最好。所以,蒸馏时掐头去尾留第二锅,顾名“二锅头”。细菌是酒发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某酒厂对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结构和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新蒸出的“二锅头”经过贮存可使口感更加绵柔,主要原因是贮存时微量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
依据上述材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二锅头”是指蒸一甑酒冷却流出的第二锅酒
b.贮存可使酒体达到各香味成分的动态平衡
c.“二锅头”中的主要溶质是乙醇,乙醇是有机物
d.第一锅酒口盛暴辣的原因是酒中甲醇,醛类较多
已知:。
通过观察颜色,可以鉴别出的物质是。
步骤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① | 分别取少量剩余4种物质于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 | 该物质为生石灰 | |
② | 另分别取还未鉴别出的3种固体 物质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 再分别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 其中一支试管内没 观察到明显现象 | 该试管内原物 质为 |
实验结束时发现,步骤①的试管底部残留有白色不溶物。同学们猜想该生石灰可能变质并探究该白色不溶物的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向试管中再加入少量水, 振荡,静置,观察 | 仍有固体剩余 | 生石灰已经部分变质, 含有CaCO3和Ca(OH)2 |
向上层清液中加无色 酚酞,现察 | 酚酞变红 |
小智同学对该结论提出异议,理由是生石灰与水反应也会生成Ca(OH)2 , 化学方程式为。常温下Ca(OH)2微溶于水,不能说明剩余固体为CaCO3。小组同学再次设计了如下实验:
打开K1 , 缓慢将注射器中的水全部推入三颈瓶后关闭K1 , 打开K2 , 然后再缓慢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推入三颈瓶,直至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时,关闭K2。测得三颈瓶内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a~b段的体积分数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
查阅资料:熟石灰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Ca(OH)2CaO+H2O↑。
①向如图A装置的试管中加入mg生石灰样品,加热。可根据实验前后装置(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变化,判断生石灰样品中含有Ca(OH)2。
实验结论:生石灰样品的成分为CaO、CaCO3、Ca(OH)2。
②若用该装置测定生石灰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兴趣小组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b.反应后各装置中残留的气体会导致测量误差
c.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因冷凝回流可能使试管炸裂
d.实验结束后B中的液体可能会倒吸到A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