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2-06-19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有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的诗文透露了一种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这种空漠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 . 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人如黄雀,荣华富贵凄凉悲伤,所以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政治和人生的逃避。 C .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忠君爱国、抱负满怀等,关键还因为苏轼通过诗文表达出人生的空漠之感。 D . 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 . 《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 . 人世无常,人们可以无可奈何,也可以超脱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D . 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 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有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的。
    3. (3) 下列苏轼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B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C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D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一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百花园》2022.2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格格不入。 B . 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忍受枯燥、苦累,同时教育的子女也很优秀,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C . 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 D . 安详说“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并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拥有安详的内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B . 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C . 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D . 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深化了文章主旨。
    3. (3) 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B .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C .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D .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 闻喜宴,科举制度中朝廷特赐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会,始于唐代。 C .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称为宗室。 D . 序,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序”只能由他人来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光不喜华靡,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皇上赏赐的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B . 司马光敢于担当,庞籍因受郭恩的连累而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表示承担责任。 C . 司马光直言敢谏,他对交趾进贡“麟”一事写赋进行讽谏,希望朝廷将“麟”送还。 D . 司马光为英宗编写《通志》,后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此书写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②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5. (5) 为了解除西夏人的祸患,司马光向庞籍提出了哪些办法?请简要概括说明。
  • 4. (2022高一下·珠海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问题。

    黄河夜泊

    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释】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 B . 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C . 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 D . 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2. (2) 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 5.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用“”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 (2) 《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3. (3) 《项脊轩志》中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期,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________。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画怎讲》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________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诠释中国传统杂技的“惊、险、奇、美、情”。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___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________,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它们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口称赞   不以为然   浅显易懂   娓娓道来 B . 赞誉有加   不以为然   深入浅出   侃侃而谈 C . 交口称赞   不以为意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D . 赞誉有加   不以为意   浅显易懂   侃侃而谈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创新表达和自身魅力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 . 昔日这些文化艺术由于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C . 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D . 这些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的文化艺术,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形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神舟载人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连接结构。在轨时为三舱飞行,返回时,①      , 然后返回舱和推进舱利用反推减速,改变飞船姿态,进入返回地球的弹道。之后,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单仓带着3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飞船再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太快,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     ),导致电磁波被屏蔽,无线电通信极大衰减,②      。直到距离地表高度约40千米处时速度下降,温度降低,“黑障”消失,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可再次恢复。

    最后是着陆阶段,③      ?返回舱会先后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使返回舱逐渐减速。之后,吹除推进剂管路中的剩余推进剂,以防止在着陆时管道破裂对航天员造成伤害。在距地面1米时,四台反推发动机同时点火,以极强的推力帮助飞船返回舱实施软着陆。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周围产生等离子气体层,使飞船变成了闪光的火球 B . 变成了闪光的火球,等离子气体在周围大量产生 C . 等离子气体在周围大量产生,使飞船变成了闪光的火球 D . 变成了闪光的火球,周围产生等离子气体层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清玄在《窗子与镜子》一文中写道: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明亮的世界,使用镜子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当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内看自己。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