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6-25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现代文阅读1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火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主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火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草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字、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了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 . 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 C . 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因此,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D .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抽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应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让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 . 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 . 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以实践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 . 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 . 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 .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 . 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冰雪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并作分析。
  • 2.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拍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 . “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 . 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 . 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2. (2) 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 . 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 . 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 . 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3. (3) “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文言文阅读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令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 , 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 .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 .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 .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 疏,分条陈述,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策、制、檄等。 D . 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 . 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 . 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本来已经从蓝田采办了木料,但遥想起刘聪这件事,就把这项营建工程停止了。 D . 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②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5. (5)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太宗崇尚俭约?
  • 4.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古代诗歌鉴赏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 , 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①开元十三年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于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貌。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说·礼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檐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谁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 . “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陬邑,感叹孔子的后人竟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 . 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D . 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2. (2) 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化地指出“”,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1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                      的悲剧。其不仅有                         般的悲惨,还有如花如诗般的凄美。《红楼十二钗评传》看待红楼女子,在悲剧艺术的层面考虑得更多一些。元、迎、探、惜四位公府千金,(                  ),四类女子富有典型意义,成为家族末世各类小姐命运之悲的集中写照。十二正册中的三位贾府媳妇,凤姐、李纨、可卿,可以说是才、德、貌                      , 可谓封建世家少奶奶的艺术画廊。曾经大权在握的王熙凤,虽然可以                         、谋财害命,但在当时的现实中,她没有去违背夫妻纲常,对“国舅老爷”的奉承、对平儿的拉拢与欺凌,足见其面对丈夫和侍妾时的角色意识。她既“泼辣”也“泼醋”,小说里被揭示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值得同情。李纨是唯一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少奶奶,从居所来看,与豆蔻年华的怡红快绿不同的是,稻香村颇为另类。大观园中的“稻香老农”,是牧歌式的贞节牌坊,李纨应是物欲横流之贾府中的一件清雅的装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彻头彻尾    如泣如诉       各有所长       恃强怙宠 B . 痛彻心扉    如歌如泣       各有千秋       恃强逞能 C . 彻头彻尾    如泣如诉       各有千秋       恃强逞能 D . 痛彻心扉    如歌如泣       各有所长       恃强怙宠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进宫墙者的闺怨,包办婚姻之下的哭诉,庶出者的身世叹惋,入空门者的绝情。 B . 有进宫墙者的闺怨,包办婚姻之下的哭诉,入空门者的绝情,庶出者的身世叹惋。 C . 有进宫墙者的闺怨,包办婚姻之下的哭诉,身世叹惋的庶出者,绝情的入空门者。 D . 进宫墙者有闺怨,包办婚姻之下的哭诉,庶出者叹惋身世,入空门者的绝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既“泼辣”也“泼醋”,小说里被揭示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引发同情。 B . 她既“泼辣”也“泼醋”,小说里所揭示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值得同情。 C . 她既“泼辣”又“泼醋”,小说里被揭露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值得同情。 D . 她既“泼辣”又“泼醋”,小说里所揭露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引发同情。
  • 7. (2022高一下·上高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流量”本是物理学专业名词,并无褒贬之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资本驱动、平台共谋、粉丝狂欢的共同作用下, ①     , 直至“唯流量论”的出现使其走入死胡同。

    “唯流量”说到底是资本游戏的道具和手段。在此游戏中,偶像成为资本套现的符号性“商品”。越是“顶流”偶像, ②     因此,偶像被千方百计打造成各种“金玉其外”的“人设”,成为充满魔力的“商品”,高居“注意力经济”顶端,带来巨大的套现能力。一部好的作品,理应把社会就益放在前位;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必须眼从后者。因此这种特经济标准置于首位,轻视甚至忽视思想艺术的做法,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③     , 它从数据层面反映了市场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但当带着价值观扭曲、思想贫困、道德缺失、技术作弊等症候的巨大流量奔涌而采来时,那么其“流速”越大,“浪头”越高,危害也就越大。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被动句,请将其改写成主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