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杂交组合 | F1 | F2 |
1 | 甲×乙 | 红色籽粒 | 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 |
2 | 甲×丙 | 红色籽粒 | 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 |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个体 | 1 | 2 | 3 | 4 | 5 | 6 | 7 |
A抗原抗体 | + | + | - | +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个体 |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患者 |
表现型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患病 |
SC基因测序结果 |
[605G/A] |
[731A/G] |
[605G/G];[731A/A] |
? |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和731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1,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
P |
F1 |
F2 |
|||
♀ |
♂ |
♀ |
♂ |
♀ |
♂ |
|
Ⅰ |
黑体 |
黄体 |
黄体 |
黄体 |
3黄体:1黑体 |
3黄体:1黑体 |
Ⅱ |
灰体 |
黑体 |
灰体 |
灰体 |
3灰体:1黑体 |
3灰体:1黑体 |
Ⅲ |
灰体 |
黄体 |
灰体 |
灰体 |
3灰体:1黄体 |
3灰体:1黄体 |
注:表中亲代所有个体均为圆翅纯合子。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A1(黑体)、A2(灰体)和A3(黄体)的显隐性关系为(显性对隐性用“>”表示),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杂交组合 |
P |
F1 |
F2 |
|||
♀ |
♂ |
♀ |
♂ |
♀ |
♂ |
|
Ⅳ |
灰体圆翅 |
黑体锯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圆翅 |
6灰体圆翅:2黑体圆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Ⅴ |
黑体锯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圆翅 |
灰体锯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锯翅性状的遗传方式是,判断的依据是.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促进(-)抑制 *未被乙烯抑制时雄蕊可正常发育
母本基因型:;父本基因型:;对部分植物施加适量
杂交组合 |
P |
F1 |
||
♀ |
♂ |
♀ |
♂ |
|
甲 |
星眼正常翅 |
正常眼小翅 |
星眼正常翅 |
星眼正常翅 |
乙 |
正常眼小翅 |
星眼正常翅 |
星眼正常翅 |
星眼小翅 |
丙 |
正常眼小翅 |
正常眼正常翅 |
正常眼正常翅 |
正常眼小翅 |
回答下列问题:
甲(母本) |
乙(父本) |
F1 |
aaBB |
乙-1 |
幼苗期全部死亡 |
乙-2 |
幼苗死亡:成活=1:1 |
①该植物的花是两性花,上述杂交实验,在授粉前需要对甲采取的操作是、。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部分F1植株死亡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其二,基因型为的植株致死。
③进一步研究确认,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则乙-1的基因型为。
第一步:种植品种甲作为亲本
第二步:将乙-2自交收获的种子种植后作为亲本,然后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
选育结果:若某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2全部成活,则的种子符合选育要求。
实验分组 |
母本 |
父本 |
F1叶色 |
第1组 |
W |
X |
浅绿 |
第2组 |
W |
Y |
绿 |
第3组 |
W |
Z |
绿 |
第4组 |
X |
Y |
绿 |
第5组 |
X |
Z |
绿 |
第6组 |
Y |
Z |
绿 |
实验结果表明,W的浅绿叶基因与突变体的浅绿叶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为进一步判断X、Y、Z的浅绿叶基因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第4、5、6三组实验的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预测如下两种情况将出现的结果:
①若突变体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②若突变体X、Y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Z的浅绿叶基因在另外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性状 |
控制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 |
母本 |
父本 |
F1 |
F2 |
果皮底色 |
A/a,4号染色体 |
黄绿色 |
黄色 |
黄绿色 |
黄绿色:黄色≈3:1 |
果肉颜色 |
B/b,9号染色体 |
白色 |
橘红色 |
橘红色 |
橘红色:白色≈3:1 |
果皮覆纹 |
E/e,4号染色体 F/f,2号染色体 |
无覆纹 |
无覆纹 |
有覆纹 |
有覆纹:无覆纹≈9:7 |
已知A、E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a、e基因同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当E和F同时存在时果皮才表现出有覆纹性状。不考虑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