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国别 | 1985年 | 1990年 | 1992年 |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
法国 | 53.7 | 59.4 | 62.7 | 64.9 | 63.1 | 65.7 |
德国 | 49.7 | 53.1 | 54.3 | 54.3 | 54.1 | 54.7 |
欧共体12国 | 54.9 | 53.4 | 61.0 | 58.8 | 61.3 | 59.3 |
材料一: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菜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提倡者,他们认为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不是生而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教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使其成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此外,他还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材料二: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表2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
20世纪九十年代 |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
21世纪 |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