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卓越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

    A . 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 B . 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 . 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D . 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
  • 2.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表明(   )

    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

    公卿总数

    同姓公卿数

    异姓公卿数

    商代

    19

    4

    15

    西周

    46

    30

    16

    A . 家国同构的色彩强化 B . 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 D . 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 3. (2022高一上·蓬溪月考) 周代的土地所有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者、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会削夺他们的土地。这些规定(   )
    A . 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B . 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 .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 4.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庶子或旁支的子孙没有权力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制作相关礼器,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开始解体 B . 礼崩乐坏的局面正式形成 C .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 “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 5.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 . 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 . 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 . 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 . 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 6.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 . 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 D . 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 7. (2022高一上·西安月考)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 .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8.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 . 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 .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 .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 . 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 9. (2022高一上·西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 . 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 . 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 . 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 . 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 10.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下表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

    爵位

    待遇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A . 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 B . 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 . 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 D . 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
  • 11.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由银、锡合铸而成,造价奇高,共有三种: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
    A . 稳定了全国金融秩序 B . 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 C . 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D . 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 12. (2023·温州一模) 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
    A . 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 . 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 . 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 13.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    )
    A . 吸收儒家思想 B . 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 . 助力佛教传播 D . 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 14. (2024高一上·平湖月考)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 .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 . 导致了政区的调整 C . 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 . 缘于北方移民南迁
  • 15. (2024高二下·城关期末) 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 B . 社会政治环境 C . 儒学地位动摇 D . 士人群体扩大
  • 16.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行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 .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 .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 17.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 . 西晋、北周、北魏 B . 北魏、北周、西晋 C . 北魏、西晋、北周 D . 西晋、北魏、北周
  • 18. (2024高二下·石家庄期末) 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 (    )
    A .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 . 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 . 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 . 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
  • 19. (2022高一上·贵阳月考)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B .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 .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 20.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人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 . 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B . 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 . 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D . 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 21.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
    A . 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 . 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 . 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 . 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 22.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 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 23. (2023高一上·五华月考)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上的职能
  • 24.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 . 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 . 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 . 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 . 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 25.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上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 . 《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 . 《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 . 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时代色彩
  • 26.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代‘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宋代(   )
    A .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B . 海外商业贸易的繁盛 C . 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 D .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 27.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 . 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 . 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 . 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 28.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宋朝时出现了《百家姓》。之后《百家姓》的开头随王朝的变化而变化。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皇帝权威的独尊 C .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 文化专制的扩展
  • 29.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意在(   )
    A .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B . 推行蒙汉民族分治统治政策 C . 便于管理空前广阔的疆城 D . 打破山川便利消除地方割据
  • 30.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   )
    A . 传承官方意识形态 B . 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 C . 表现社会现实生活 D . 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
  • 31.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蓄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

    ——魏收《魏书》

    材料二:契丹曾是游牧民族,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就将俘获和投降的汉族及其他部族的人口迁至国内建城安置,从事农耕。在农耕区内不仅保持中原制度,有的连州县名称都仍用原地的……对契丹人、女真人(的)政权来说……这不仅使它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而且取得了统治农业民族的经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 (1) 比较材料一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中国”观念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并分析该政治制度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从魏晋至元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观”的变化。
  • 32.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精心制定了学规作为书院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有: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 (1) 依据材料一中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并结合所学,概括朱熹的思想主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