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 |||
时代 | 公卿总数 | 同姓公卿数 | 异姓公卿数 |
商代 | 19 | 4 | 15 |
西周 | 46 | 30 | 16 |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爵位 | 待遇 |
公 |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
卿 |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
上大夫 |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
下大夫 |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
士 |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上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蓄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
——魏收《魏书》
材料二:契丹曾是游牧民族,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就将俘获和投降的汉族及其他部族的人口迁至国内建城安置,从事农耕。在农耕区内不仅保持中原制度,有的连州县名称都仍用原地的……对契丹人、女真人(的)政权来说……这不仅使它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而且取得了统治农业民族的经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一: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精心制定了学规作为书院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有: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