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 | 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 ||
高门 | 一般士族 | 寒门 | |
曹魏 | 61.6 | 6.3 | 32.1 |
西晋 | 54.2 | 35.6 | 10.2 |
朝代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史实 | 结论 | |
A | 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 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
B |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 处理政务 | “ 内阁 ”由此出现 |
C | 明朝嘉靖年间,以往仅是中央临时委派至地 方巡查安抚的总督和巡抚,已发展成为凌驾 于三司之上的地方常设机构 | 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加,行政效率下降 |
D |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 决 |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 475 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 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 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 ”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 ”,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 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 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 “儒道墨法 ”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近代前夜 ”的中国,人们有着这样的思考
观点一 | 1500~1763 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 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 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关系也随之 形成,西欧国家开始强行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内部瓦 解力和外来冲击力交织在一起,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的前夜。 |
观点二 | 1750 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为 32.8%,1800 年为 33.3%,中国经济 并不落后于世界,还颇具实力。中国的衰落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强势入侵而来, 政府的丧权辱国使危机和变局陡然地出现,中国逐步地陷入了贫困的陷阱。 |
观点三 | 一个大帝国安于现状,孤立于世界,最终又在与新世界的殊死决斗中死去,内在 的不思进取才是真正衰退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央,他们的光 辉普照周边,西方人的思变之切与中国人耽于现状是当时两个世界之间强烈的对照。 即使陈腐世界代表着道义,现代社会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也改变不了这场离奇的悲 剧。 |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中国“近代前夜 ”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