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共48分
  • 1.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  )
    A . 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B . 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C . 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D . 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 2. (2024高二下·黔西月考)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 .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 3.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
    A . 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 B . 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 .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 . 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 4.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如图左部铜镜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右部图瓷碗上铸有铭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据此可知,唐代(  )

    “黑石号”上的江心镜             “黑石号”上的外销瓷

    A . 中华文明海外影响扩大 B . 政府鼓励对外经济交流 C . 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 . 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
  • 5. (2024高二上·定州期末) 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 . 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 . 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 . 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 6. (2022高二下·顺德期中) 1901年清末新政实施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多,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形成留日高峰。1909年美国拿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支持清政府发展留美教育,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又开始转向美国。清末留学潮的兴起(  )
    A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 C . 开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 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 7.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8.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
    A . “以俄为师”成为各阶级的共识 B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 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 . 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
  • 9.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1953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举行。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我国(  )
    A .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C .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10.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下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 . 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 . 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 . 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 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 11.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希腊悲剧作家的笔下,命运是核心主题。无论是传说中的英雄,还是世俗的凡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都是勇于抗争而非盲目顺从,如巫女美地亚因命运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她不甘屈辱,奋起对丈夫进行了惨烈的报复。这体现出古希腊(  )
    A . 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 . 人文主义思想植根于文化传统 C . 社会不公影响了悲剧创作 D . 文学创作渗透进取的理性精神
  • 12.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 . 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 . 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 . 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 . 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 13.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
    A .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 . 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 .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 . 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 14. (2021高三上·长治月考) 独立后的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表明(  )
    A . 印度现代文化呈多样化特征 B . 移民文化是现代印度文化的主流 C . 西方文化被强加到现代印度 D . 现代印度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重构
  • 15.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下表所示为近代以来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反映出此时的英国(  )

    1875年

    1866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1952年

    《公共卫生法》

    《环境卫生法》

    《工业分布法》

    《新城法》

    《城乡规划法》

    《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

    《城镇发展法》

    A . “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 . 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C . 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 D . 政府重视城市建设
  • 16.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
    A . 防疫措施未执行到位 B . 新病毒传染性非常强 C . 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D .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二、非选择题
  • 17.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

    材料二:

    在欧洲和亚洲,从10世纪到18世纪,经济关系的转换改变了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简单的索取关系。当贸易变成了经济的引擎,城市商人开始进行买卖交易。他们一般购买原材料——羊毛、木材、香料。然后将其加工成制成品,如纺织品、小船和食品。……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在欧洲。以水力或火力为动力,工厂中被工业人口所操作的越来越多的新机器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过去以教堂或宫殿为中心,被城墙环绕、集中在市场或河流旁的城市,现在有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的经济财富集中在工厂、铁路和工厂工人的住房上。

    ——阿瑟·格蒂斯等《地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说明不同阶段影响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18.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之间的关联是怎样影响这三大洲人口比率变化趋势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 19.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 21. (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材料二:

    在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中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