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2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6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2022·洛阳模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①,表面上看不过是拿毛笔墨汁在纱、麻、宣纸等载体上写汉字,但在各国文字书写中,只有汉字书写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②远流长。 汉字书写在当代不仅没有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③减,相反仍然有着强的发展势头。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ān jìn B . zhàn jìng C . zhān jìng D . zhàn jìn
    2. (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葩②渊③削 B . ①琶②渊③消 C . ①葩②源③消 D . ①琶②源③削
  • 2. (2022·洛阳模拟)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人情美景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①,②”表达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白居易则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最爱湖东行不足,③”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思辨哲理

    古代先贤的文章总是充满哲思。《<论语>十二章》中写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多发问多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去考虑各方面关系的句子是“④,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⑥,⑦”两句,点明国家灭亡的两种可能性,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民生疾苦

    班会课上,小宇同学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⑧,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表达自己学习先贤舍己为人的博爱情怀的决心。

  • 3. (2022·洛阳模拟)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⑴英雄关注苍生,伸张正义是其本色。请从下面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原著简述他们主持正义的事例并从中体会其形象特点。

    ①孙悟空(《西游记》

    ②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⑵同为纯朴少年,《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和匡超人却走出迥异的人生之路。请简要介绍其中一位的人生经历。

  • 4. (2022·洛阳模拟)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先秦到唐宋,粟米饭一直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食。

    ②民以食为天,粟作为主食,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③“江山社稷”中的“稷”,就是粟的另一个名字。

    ④粟,即今人俗称的小米,是中国人最早的主食之一。

    ⑤所以,古人将粟的地位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A . ①②③⑤④ B . ④①②⑤③ C . ①②⑤③④ D . ④②①⑤③
  • 5. (2022·洛阳模拟) 九年级开展以“深阅读"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 (1) 课代表王欢等几名同学搜集了几则关于读书的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信息。(30 字左右)

      材料一:南宋陈善: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材料二:鲁迅: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材料三:杨绛: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2. (2) 班长张丹为活动挑选了两张主题漫画,想征求同学的意见,在下面两张漫画中任选一张,请你简要比较两幅漫画,说说你的选择及理由。

      我选:

      理由:

    3. (3) 肖华同学爱好创作对联,他根据下面的材料,提取关键词句拟写了一联上联,请你根据上联帮忙拟写了下联,填写在横线上。

      阅读是一场美丽的修行,发乎于心,践之,于行。要祛除阅读功利化心理,不能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阅读,用到什么才去学什么。其实,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身的能力素养也会有很大提升。

      上联:发乎于心,看书是修行,祛除功利心理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 6. (2022·洛阳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润物无声

    ①闺女买的白底蓝花的窗帘,时而明亮,时而幽暗。耳边响起老伴的话:“老家伙,吃一辈子粉笔灰也吃不够?这才退休多久,就又想吃了?”

    ②老伴说得没错。他的学生崔凯,现在是母校的校长。那天,崔凯来请老师给母校的学生上数学课。他从初中就带崔凯他们班,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的他三十八岁,喜欢穿雪白的衬衫,浓眉大眼,刮得干净的国字脸红光满面。

    ③他熟悉全班四十八名学生,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恢复高考那年,眼瞅其他毕业班纷纷走向农村广阔天地。他却苦口婆心地劝学生留校,结果全班学生都留下来复读。后来奇迹出现了,全班有一人考,上北大,两人考上上海交大,十八人上本科,二十二人上大专,剩下的全去了中专。当时全国升学率只有7%,他带的班级全面开花。

    ④不知什么时候,初升的太阳终于镀亮了那块窗帘,他赶紧起床。出门前,他特意穿上那件新买的白衬衫,再拎上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棕色手提皮包,站在镜子前,不知为什么,让他有一种仪式感。

    ⑤日子过得风一样快,四季轮换得好像是一眨眼的事情。最近两年,他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阿尔茨海默病,正在慢慢侵蚀着他的身体。

    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崔凯突然接到师母电话:“崔凯吗?大事不好了,你们老师不见了!”电话里传来她焦急的大喘气声。“每天中午十二点前,他准时回家吃中午饭,可到现在他也没回来。他能去的地方我都找遍了。这可咋办呀!”“师母,您别急,我马上就去找。”崔凯边安慰师母,边大脑飞速地想着老师可能去的地方。崔凯首先去了公安局和医院,结果无功而返。

    ⑦崔凯一时也没了主意。老师会去哪儿呢?忽然,崔凯想到一个地方,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昔日的母校校园里,操场上一群孩子吵吵嚷嚷地踢着足球,不远处的主席台上,有一个人坐在那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像。崔凯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过来,果然是老师,他正目光呆滞地看着远方。发现崔凯,他眼睛一亮:“崔凯呀,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崔凯一怔,马上回过神儿来:“来了,刚到,是您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太好了,王志超的北大录取通知书也刚到。”望着他苍白的脸上掠过的一抹红晕,此时,崔凯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⑧三个月后的这一天,也是崔凯他们班毕业四十周年的纪念日。于是,他们便自编自导了这一幕。那天,四十八名学生汇聚母校,有从美国、加拿大赶回的,有从海南回来的,有从新疆回来的……

    ⑨上课前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门口。当他身着雪白的衬衫,手提他们熟悉的皮包出现的一瞬,时间仿佛停滞了,他们一下子又回到那昔日的学生时代。他步履蹒跚地登上讲台,随着他的一声“上课”,他们一个个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唰地一声都站了起来:“老师好!”那声音如雷声隆隆在教室里回荡。

    ⑩他颤颤巍巍地打开学生花名册。“彭海霞。”“到!”坐在第一排的彭海霞起立,声音清脆地答道。他望了一眼她,像是自言自语:“海霞,你今天表现挺好,没有迟到。其实,你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每天早晨给奶奶做饭,还要送到医院,来回跑能不迟到吗。奶奶好点儿了吧?”彭海霞眼睛红红地连连点头。“于志伟。”“到!”第三排,站起来一个胖乎乎、憨头憨脑的人应声答道。他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和风细雨起来:“志伟,你是我们全校最合格的劳动委员,几年如一日,天天一大早来班级生炉子。同学们知道他每天早晨几点钟来到学校吗?六点钟就来了呀!”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像是在岁月皱褶里爬行的小动物,发出窸窸窣窣的细微声响。“李耀光。”“到!”最后一排的一个大个子站了起来。“耀光呀,以后你打完篮球,把你的胶皮鞋穿上,好不?”教室里一片笑声,他们笑中带泪,深情地望着讲台上的他。

    (作者:李曙光。有删改)

    1. (1) 认真梳理本文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学生崔凯的经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恢复高考,经老师苦劝复读→①→恩师年老,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显现→②→母校寻人,想法萌生→③

    2. (2) 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 (3) 文章对“学生崔凯”着墨很多,这个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4. (4) 文章标题“润物无声"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 7. (2022·洛阳模拟)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60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映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展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豪情……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道德力量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逐渐衰弱,其榜样光辉更不会因为人事更迭而愈发褪色。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延续;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也要看到,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产生疑问;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在学雷锋时陷入误区。有的流于形式,“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相关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万人次,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日的目的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释放正能量。

    ⑥从把心血汗水洒向千家万户的扶贫干部,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不分昼夜连续工作的白衣天使,学雷锋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形式。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事”。工作岗位、邻里交往、公共空间,无处不是学雷锋的场所。“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雷锋精神照亮各不相同的工作生活,那些信念、进取、大爱就能支撑更多人前行。

    ⑦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不少人或许不知道,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开汽车的时髦小哥,他同样拥有青年人一样的爱恨情仇。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勾连起来,青年才能更好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⑧不久前,雷锋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上,雷锋是不可或缺的一颗恒星。找准时代与精神的结合点,创新形式讲好雷锋故事,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定能为社会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文本二] 

    日前,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线香、虎头布鞋、剪纸、泥猴、古琴、烙画等各种非遗项目在现场展示,令市民赞叹不已。

    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用剪纸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活泼可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拿手绝活的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这种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原出彩。

    每年3月3日为洛阳社区“亲邻节”、每月3日定为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一洛阳市好人颂社区 艺术团、洛阳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去年全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869个,开展活动近2万次。

    (选自“大河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雷锋精神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B . 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过时的说法,结尾问句“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承上启下。 C . 文本一第⑤段举江苏连云港“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落实到日常。 D . 文本一第⑦段强调只要不过分拔高雷锋的形象,青年就能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E . 文本二中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洛阳的社区“亲邻节”与“亲邻日”活动,都反映了雷锋精神与当代人民生活的有效结合。
    2. (2)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①段至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 (3)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文本一和文本二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侧重点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 8. (2022·洛阳模拟) 阅读《北冥有鱼》,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其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邪?其视下也,亦若则已矣。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为鲲    虽有马    莫其妙 B . 怪者也    处处之    鸿鹄之 C . 其远而无所至邪    南潇湘    穷凶 D . 亦若则已矣    亦不可以已乎    如再三
    2. (2)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 (3) 选文中“不知其几千里也”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4. (4) 庄子在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北海若曰:“井鼃①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②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③于时也;曲士④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⑤,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⑥,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⑦泄之,不知何时巳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⑧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注释]①鼃(wā):同“蛙”。②虚:同“墟”,居住的地方。③笃:固。引申为束缚、限制。④曲士:见识浅陋的人。⑤崖诶:岸边。⑥丑:鄙陋,缺乏知识。⑦尾闾: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⑧自多:自夸。

  • 9. (2022·洛阳模拟)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1)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在全词有什么作用或特点?
    2. (2) 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将梦境、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作文(50分)
  • 10. (2022·洛阳模拟) 九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差一点”心理教育活动,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参与活动。

    ⑴请以“我突破了那一点”为题,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参与“体验”作文展评。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只是差一点而已。只要多努力一点点,或许就成功了。可很多人却不愿意去解决差一点的问题,结果错失了机遇,错过了成功,丧失了“战机”……不如从现在就开始行动,把人生中的“差一点”,变成人生中的“多一点”。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参与班级演讲赛。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