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濮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2-07-23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47分)
  • 1.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的自觉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煌煌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了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作了精确地描述。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自曹丕、陆机之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魏晋的“五言”,直到唐末,五言诗始终是居统治地位的主要正统形式,而后才被七言超越。此外,六朝骈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都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匀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它们从外在形式表现了文的自觉。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迄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

    【注释】①四声八病:“四声”即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声调;“八病”指创作五言诗时运用汉字四声应该避免的八种弊病。

    (选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汉的门阀大族认为通过文学表达出来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才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B . 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想以文章的不朽来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 C . 文章发展到魏晋时代慢慢壮大既有历史时代背景,也跟曹氏父子的文学主张有关。 D . 西晋陆机专门描述和探讨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这大约是中国美学史的首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作者论证时既有两汉和魏晋的对比,又有从魏晋到南朝“文的自觉”发展的概述。 B . 文章阐述魏晋时代“文的自觉”,重点论及对文章本身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 C . 文章引用鲁迅的话表明,曹丕提倡文章华美使得汉代的文章比以往华丽好看。 D . 文章的末段从诗文的语言、音韵、对仗等外在形式强调了文人自觉追求诗文的形式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丕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新观念之所以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是因为曹丕地位甚高,以皇帝的身份自觉参与文学创作 B . 贾谊、张衡、班固等人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这说明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独立地位。 C . 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及其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D . 南朝梁刘勰撰写了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同期的萧统编选了一部诗文总集《文选》,这都是“文的自觉”的体现。
  • 2.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主角》,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沉浸其中,一句话不说了。”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B . 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达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C . 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D . 小说后面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语言多处采用方言俗语,显得亲切自然,使故事叙述更加贴近生活,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 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演出竭尽全力。 C . 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练习“秦腔吹火”这门绝活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D .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滚滚拥上了舞台。”这一段使用比喻和衬托的技巧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3. (3) 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4. (4) 《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突出特色是“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 3.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返。“大雅大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鹜,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短褐穿结的客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选自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中详细地介绍了六必居商铺内的陈设和商品,如“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B . 文章写与如此风格华丽、俗艳的内联升鞋店相比,父亲更喜欢干净、整洁,典雅、素净的六必居酱菜店。 C . 文章中“我”更喜欢香甜可口且红白相间、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这是孩子视角里的北京文化。 D . 文章第⑦段中作者说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外面挂了一层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的又薄又脆的麻花,表达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和怀念。
    2. (2) 作者在材料的组织和剪裁方面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文章开头说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4.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小字寄奴。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帝少有大志,及长,雄杰有大度,风骨奇伟。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皇考墓在丹徒之侯山,其地秦史所谓有天子气者也。孔恭妙善占墓,帝尝与经墓,欺之曰:“此墓何如?”孔恭曰:“非常地也。”帝由是益自负。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文,射之,伤。明日复至洲,见童子数人于榛中捣药。童子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可杀。”帝叱之,仍收药而反。又经客下邳逆旅,会一沙门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时东伐诸将,士卒暴掠,百娃皆苦之,惟帝独无所犯。五年二月,伪燕主慕容超大掠淮北。三月,帝抗表北讨。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初谋是役,议者以为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反?帝曰:“不然。鲜卑性贪,略不及远,必将引我,且亦轻战。师一入岘,吾何患焉。”及入岘,帝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众问其故,帝曰:“师既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军无匮乏之忧,胜可必矣。”六月,超使广宁王贺刺卢及五楼悉力据临朐。去城四十里有巨蔑水,超告五楼急据之。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卵,帝即位于南郊。

    (节选自《南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B . 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C . 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D . 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字,这里是指小名,乳名。裴松之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作注时,曾提到“太祖(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满。” B . 皇考,古时历代专指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尊称,意谓美好的父君,文中指刘裕的父亲。 C . 江表,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人看来,其地处于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 . 冠军,谓列于诸军之首,或指古将军名号,和今义不同。今多用来称比赛中的第一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裕少有大志,长大后雄杰大度。僧人看见刘裕上空出现五色龙形花纹并告之,刘裕十分高兴;孔恭认为刘裕父亲的墓地不是普通的墓地,刘裕听后更为自负。 B . 刘裕风骨奇伟,常有奇遇。他到新洲采获草,射伤一条身长数丈的大蛇;后在下邳的旅店里,遇僧人又得到一味黄色的药,手疾因此痊愈。 C . 刘裕深谋远虑,才能超群。皇帝一下旨,刘裕即带兵北伐慕容超,他坚持率军进入大岘关,并断定士卒此时有必死的意志,且军队没有缺粮的担忧,一定会取得胜利。 D . 刘裕作战勇猛,治军整肃。孙恩作乱时,刘裕带领的侦察兵大多战死,刘裕奋勇杀敌;东伐将领手下士卒到处掠夺,只有刘裕的士卒不侵犯百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

      ③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

  • 5.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 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璘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 . 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如此精美的食物把诗人深深感动了。 D . 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2. (2) 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6.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该诗就引用“”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2. (2)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3. (3) 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并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三、名著阅读(5分)
  • 7.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在《红楼梦》正册判词中,有一个判词说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请回答下面问题:

    1. (1) 本判词中“三春”是什么意思?
    2. (2) 本判词是写给谁的判词?
    3. (3) 试结合全书简述本判词所指的这位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夏耘秋收、勤劳耕作的农民,全神贯注、细心操作的工人,卫护健康、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扎根乡村、坚守讲台的小学教师,不辞辛苦、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等等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常常触动我们的心灵。

    作为高一学生,你一定还记得某个你所熟悉的普通劳动者的身影,请为其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写出真情实感。要求:自拟题目,自主选材,注意写出场景与细节,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不能套作,不少于7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