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0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7分)
  • 1.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 B . 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 C . 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示性。 D . 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觉它的存在。 B . “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 《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D . 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
    3. (3) 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B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 .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D . 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
    4. (4)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5. (5) 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 2.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宝玉挨打

    曹雪芹

    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命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贾政听了这话,抓不住头脑,忙陪笑起身问道:“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望大人宣明,学生好遵谕承办。”那长史官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说毕,忙打一躬。

    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宝玉听了,吓了一跳,忙回道:“实在不知此事。究竟连‘琪官’两个字,不知为何物,岂更又加‘引逗’二字!”说着,便哭了。贾政未及开言,只见那长史官冷笑道:“公子也不必掩饰。或隐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说了出来,我们也少受些辛苦,岂不念公子之德。”宝玉连说不知:“恐是讹传,也未见得。”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祥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

    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政喝令小厮“快打,快打”。贾环见了他父亲,吓得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道:“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喝令快叫贾琏、赖大、来兴来。小厮们答应了一声,方欲去叫,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来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喝令:“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就交与他与宝玉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有删节(

    文本二:

    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不论何时一见贾政就如老鼠见了猫一样。这不仅因为贾政是父亲,父为子纲,而且因为贾政是正统而宝玉是异端,是“顽劣”“不肖”“无能”“狂痴”……

    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批判宝玉,这是必然的。因为二者不可调和。因为宝玉这只老鼠虽然怕猫,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鼠性,拒绝与猫认同。

    (选自王蒙的《红楼启示录》,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眈眈”有“虎视眈眈”的意味,暗示贾环一直忌恨其嫡兄贾宝玉,伺机陷害。 B . 宝玉挨打是全书的情节高潮之一,上接“贾雨村来访”“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暗衔“清虚观打醮”“冯紫英寿宴”等情节。 C . “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一句,作者连用三个“拿”,刻画贾政此时怒不可遏,催促打宝玉的急切心情。 D . 《红楼梦》中众多小人物也形象鲜明,例选文第四段,抓住老婆子的语言动作描写,闲逸之笔,生动表现其耳聋年迈的特点。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一句中所提“衔玉”,此玉上面有许多字迹,正面有“通灵宝玉”四字,反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此“通灵宝玉”可除邪祟。 B . 文本一中的“琪官”,是指蒋玉菡,其活动构成了小说丰富生活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了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C . 贾环带着小厮们“一阵乱跑”,是因为贾环刚才看见了井里淹死的丫头,文中对贾环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也带出了赵姨娘的面目。 D . 贾政“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盖”字不如“打”字有分量感,表现了作为贾府男丁第二代的贾政,年事已高,欲教训儿子却力不从心的心理。
    3. (3) 在宝玉挨打前,作者安排了一个宝玉与聋老婆子对话的情节,你觉得这一情节安排有何妙处?
    4. (4) 联系《红楼梦》其它文字,并结合文本二,说说宝玉挨打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共17分)
  • 3.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4.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②,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②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写词人纵目洞庭,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展现出一幅玉宇澄澈的景象。 B . “玉鉴”写出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似入仙境般惬意。 C . 遭贬岭南,词人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饮,愈发增添了他客居的孤独及贬谪的伤痛。 D . 本词既从现实生活入笔叙事,又以瑰丽的想象来描绘秀丽的洞庭风光,在雄奇豪放中给人以精工之美。
    2. (2) 后人评价“表里俱澄清”一句,“意格俱佳,提携全篇”。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共6分)
  • 5.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语句是“”。
    2. (2)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水,“”写山,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 (3) 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两句,描写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与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 6.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            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            。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            、别无他虑的心态。《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            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寥寥数笔            惟妙惟肖            心花怒放            无可非议 B . 只言片语            历历如绘            心悦意肯            无可非议 C . 寥寥数笔            历历如绘            心悦意肯            无庸争议 D . 只言片语            惟妙惟肖            心花怒放            无庸争议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B . 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C .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而且它里面有许多诗。 D . 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
    3. (3)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光幻视现象能被人为地引发:我们可以跳过视网膜的输入,直接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施与一次电刺激,在视觉空间的特定位置产生一个光点,让被试“看到”本不存在的视觉信号。不少学者为这一发现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直接通过刺激视觉皮层,恢复后天失明的盲人的视力。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视觉假体诞生以来,(  ①  )—外来电刺激产生的光幻视信号大多是非常单一且数量较少的“人工像素点”,这距离帮助丧失了视力的后天性眼盲人群回归正常生活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这项新研究中,由 Pieter Roelfsema带领的荷兰神经学研究所的团队运用了更加稳定耐用的新技术,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视觉假体技术继续向前。他们研发出了由1024个电极组成的植入芯片,并将其植入到了两只视觉能力正常的猴子的视觉皮层中,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芯片中不同电极同时产生多个电刺激,能够在猴子的大脑中激活一个由多个光幻视(点)组成的可理解的图像。虽然这些“被试”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 ②   )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令盲人复明的希望,终将依靠科学的力量实现。

    1. (1) 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是遇见“美女蛇”了。 B .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建筑的屋顶都采用了这种“博壳结构”。 C . 他们的维持他们“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 . 在安妮·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一发现让不少学者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直接通过刺激视觉皮层,恢复后天失明的盲人的视力。 B . 不少学者为这一发现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通过直接刺激视觉皮层,恢复后天失明的盲人的视力。 C . 这一发现让不少学者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通过直接刺激视觉皮层,使后天失明的盲人恢复视力。 D . 不少学者为这一发现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直接通过刺激视觉皮层,使后天失明的盲人恢复视力。
    3. (3) 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
七、作文(共60分)
  • 8. (2022高一下·辽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生存,去找一份工作就好了

    如果你想通过工作来成就梦想和伟大

    那就要为每一件细小的的事情,注入所有的热情和创造力

    你的人生不是任何人书写好的既定剧本

    而是一场出乎意料的传奇

    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事业

    而你就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畅想未来”座谈会的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