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   )
    A . 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 B .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 .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 D . 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 2.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1903年成立的清廷商部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9条,《公司律》131条,以及《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和《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法令条例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B . 列强强化对中国的控制 C .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 民主革命运动持续高涨
  • 3. (2022·包钢厂一模) 有学者在介绍近代中国某股社会思潮时评论道,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 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 情的批判。这反映出该股社会思潮(   )
    A . 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B . 旨在彻底打倒传统权威 C . 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D . 受唯物史观的巨大影响
  • 4.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
    A . 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B . 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 C . 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    D . 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 5.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术理论界开展了长达数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参加论战的有陶希圣为首的新生命派,有托派,也有马克思主义者。论战各方都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作支持,都号称自己使用的是唯物辨证的方法,但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次论战(   )
    A .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形成 B . 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传播 C . 推动社会主义成为国民的共识 D . 表明仍没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
  • 6.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1954年,党和政府规定,电影放映网建设重点对象是工矿、农村和小城市。在积极兴建、改建城市电影院的同时,也抓紧组建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以低廉的票价甚至免费让工农士兵欣赏电影,使过去的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升级成为事实上的大众文化和人民体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   )
    A . 推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B . 旨在助推国民经济完成恢复 C . 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 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 7.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搞15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15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则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   “一五”计划的理论背景 B . 极左思潮泛滥的严重影响 C . 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 D .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 8.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   )
    A . 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 B . 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 . 推动了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受到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 9.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对雅典社会的最深远影响是(   )
    A . 为民主制度奠基 B . 扩大了城邦规模 C . 使国家最终形成 D . 埋葬了贵族制度
  • 10.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早期罗马法规定,所有的交易都以家族作为交易对象,从而使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到《十二铜表法》时,罗马至少已承认平民是主体,家长的男性子孙开始普遍地享有公权和财产权,妇女、拉丁人和部分外国人也逐渐取得了部分公权。这一变化(   )
    A . 有助于调节社会各阶层关系 B . 使私法规范得到了成熟 C . 基于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 D . 助推法律至上深入人心
  • 11.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谈到伊丽莎白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女王早期的国会高贵大方地顺从她;中期的国会愤怒地服从她;晚期的国会却几乎要起来革命”,这是英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英国政治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工业生产方式扩展 B . 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C . 议会主权得到确立 D . 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 12.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1787年,美国制宪代表在制定联邦宪法时,把分权与人民的意志联系在一起,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一“重要的考虑因素”落实在(   )
    A . 总统行使权力须国会批准 B . 总统有权任命最高法院法官 C .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D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 13.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50年,法国形成了《习惯法大全》。到16至18世纪,法国学者致力于促成南北法统融合。1789年,“八月法令”发布了关于废除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的决议,8月,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宣布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等基本权利。1791年宪法强调“制定在全国通行的民事法典”。1804年,最终通过了《法国民法典》,主要包括“人”,涉及法律主体的地位及其享有的权利;“财产及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分别规定财产的分类,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以及役权或地役权等内容;“取得财产的方法”,规定了继承与订立遗嘱的制度,关于债的一般规定,提倡婚姻自由原则等。

    ——摘编自高仰光《法国民法典:搭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规范体系》

    材料二: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确认民事主体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承认民事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权利。设置非营利法人制度,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增加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杨家庭美德”等规定,规范和调整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人格权、人身权和财产权关系,明确亲属和近亲属的范围等。

    ——摘编自谢鸿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相比的新特征和重大意义。
  • 14.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以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演进的动力系统,由总动力机制和分动力机制构成。总动力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小农改造机制。根源于此,又产生了两大分动力机制,即生产力——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关系——制度创新机制)

    ——摘编自蒋永穆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

    请选择一组动力机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写明所选择的动力机制,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5.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自魏国入秦,经过景监引见,与秦孝公数次会面后,提出了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缘法而治”的主张,深得孝公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展变法。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法治思想的历史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 16.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7月,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纠集十几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不久大举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后继续向中朝边境进犯,美国飞机连续不断地对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乡村进行侦查、轰炸和扫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开始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在冬季装备和后勤保障不利的情况下,于极度的严寒中,共毙、伤、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000余人,其中美军第7师第31团被全歼,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志愿军成团建制歼灭美军的唯一战例。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到三八线以南。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争的重要拐点,“联合国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摘编自《为祖国而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津湖战役的意义。
  • 17. (2022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胡寄窗(1903—1993),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首任会长。四川天全人。曾创办《经济学报》《经济论评》杂志。胡寄窗所著的三卷本《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思想通史,创立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理论新体系。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忽视与贬低,胡寄窗先后出版了多部论著,通过对比分析告诉世界:我们的祖先同样构建了卓越的经济思想。他还认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学更不必以西方为中心,开创了直接向国外弘扬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就的范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胡寄窗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批判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有益部分,于是他的研究重点开始从中国经济思想史转向西方经济学说。纵观胡寄窗的学术生涯,他始终坚持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在“本土”和“国际”的相互融合中,梳理出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线索。

    ——摘编自刘迪《胡寄窗:将中国经济思想史推向世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寄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20世纪80年代他转移研究重点的背景。
    2. (2) 请简要谈谈胡寄窗的学术研究历程对你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