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09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 1.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原因是西方思想在五四时代占统治地位以及儒学衰落的结果。”国内有学者则认为:“1917年十月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极为难得的历史契机。”前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西方”思想,后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革命”思想,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传教士、海外留学生、无政府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以及共产主义者等不同的知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都有所接触,对其界说也比较含混。所以,要“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真正将其视为“科学”,那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一个谁来担当“传播者”的问题。因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译介的内容也多是零散、片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般还仅被视作西方现代学术思潮或流派中的一种,能主动自觉地担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者”的角色,那是需要眼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支撑的。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担负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职责的,正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有文论史著作已指出;“‘五四’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了先锋的作用。”这个判断无疑是准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四运动确实“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这其中许多早期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朽功劳。他们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平民、面向现实、面向革命,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就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态度。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念和文艺追求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高度吻合。换个角度说,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文艺宗旨和价值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其他政党、团体和学派是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去做的。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的“先锋的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帮助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等人,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宣传,多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文艺的社会阶级属性,呼吁文艺要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文艺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强调进步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提出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和主脉的。同时,比较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才开始进入中国的”。周扬说,“革命文学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旺盛起来的,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伟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在当时诚然还未能大量直接地被译介过来,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但这些主张毕竟是从‘五四’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把刚刚学得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文学建设上来的尝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董学文《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内外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分别归为“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作者认为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 B . 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的职责。 C . 除了中国共产党人,其他政党、团体等根本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 D . 不能因为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就否定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B . 引用周扬的话是为了说明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就需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C . 作者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多角度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忠实“传播者”。 D .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丰富,论述严谨,说服力强。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让我们认识到应善于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B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 .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确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立下了不朽功劳。 D .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路,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的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4. (4) 请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需要哪些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 2.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归来

    莫泊桑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莱韦斯克问他道: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后,两个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有删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丹、莱韦斯克、马丹大婶三人见了面内心都很矛盾、感慨,但却没有任何争吵打斗,可见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 .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从这句话看出马丹大婶很震惊。 C . “她紧紧抱住他……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看出她完全不顾莱韦斯克的感受,并不爱莱韦斯克。 D . 小说描写马丹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这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反思,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图画,暗示了马丹大婶一家幸福美好的生活。 B . “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直瞪瞪地望着房子”,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 . 《归来》这篇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均有独到之处。 D . 《归来》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 (3)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马丹大婶的命运进行分析。
三、名著阅读(3分)
  • 3.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请依据《红楼梦》,在下列语句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 (1)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贾、、王、薛的兴衰贯穿整部小说,展现了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
    2. (2) 《红楼梦》中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 (3) 大观园中,贾宝玉居住的地方叫“怡红院”;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薛宝钗居住的地方叫“蘅芜苑”。
四、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4.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履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神宗在藩邸 , 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人所惑动者,岂应此遂不敢一有所邪?”帝曰:“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熙宁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所传占书,又世所禁,誊写伪误,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岂须愚瞽复有所陈。”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B .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C .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D .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2. (2) 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有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 . “后安石当国”中的“当”指主持、掌握,与“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C . 藩邸,指诸侯或藩王的宅邸,在本文当中具体是指神宗皇帝还未即位时所居住的府邸。 D . “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此句中三个“为”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善写文章,长于旁征博引,曾向皇帝进献万言书,安石任职时施行的政策,大多依照万言书上的主张。 B . 王安石原是楚地人,起初并不知名,后通过记室韩维的引荐,英才上达天听,最终引起英宗关注,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 C . 当天有异象的时候,神宗下诏征求直言,王安石上疏说;“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 D . 王安石受到皇帝重用,官至宰相,任宰相期间,因发生旱灾引退,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被罢免,他担任宰相总共八年。
    4. (4) 读了以上选段,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 (5) 请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②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 5.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柳梢青·元日立春

    吴琚

    彩仗鞭春 , 椒盘迎旦,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

    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注释】①彩仗鞭春:以彩仗鞭打春牛,以期农事顺利。②椒盘: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节序词指以时令节日、民俗风物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 . 上阕前三句极力渲染新年伊始、新春到来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C . 上阕后三句描写春风微寒,其中暗含着词人对寒冬终逝,春天已至的喜悦,为下阕抒写春兴作了铺垫。 D . 本词是一首快词,语气急促,情感热烈。全词清新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 (2) 节序词的特点是“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 6.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浴乎沂,,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2)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 (3) 想谗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 (4)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 (5) 阅读古诗文,往往要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借助“云从龙,风从虎”,便可以很好地理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壮观。
    6. (6) 自古声音难描摹,千古佳作世所稀!白居易精通音律,在《琵琶行》中通过比喻从不同角度摹写琵琶声,如“”写琵琶声错杂融合,“”写琵琶曲婉转流畅。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学习这事,我们一直提倡刻苦钻研,浅尝辄止是学不到东西的。

    ②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③张老师因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 , 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

    ④近年来流行的“自由移民”一词听起来冠冕堂皇 , 实际上并非如此。

    ⑤我的态度是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 , 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⑥我白花了一上午时间跟新来的男同学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A . ②④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⑥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对于我们一点不陌生,它憨态可掬的模样、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受到世界各国宾客的喜爱。 B . 本市交警大队启动“护航高考”模式,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优服务”为广大莘莘学子保驾护航,确保考生按时、安全抵达考场。 C . 近日,全国“妇孺国医堂”创建成功后,将助力我市建立健全妇幼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为妇女和儿童提供优质的中医特色服务。 D . 教师应该坚守教书育人理念,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授美德,而且传播知识。
  • 9.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时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进行首次出舱活动。第二次进入太空的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出舱行走的女航天员,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为世界航天发展贡献了“她力量”。走出舱门后,王亚平沿着出舱扶手移动到安装作业点,辅助翟志刚安装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此外,她还站上机械臂,进行舱外典型动作测试。中国女航天员历史性的“第一步”,走得又准又狠。

    在航天活动中,__________。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在身材方面,__________,太空行走时容易控制身体的移动,可更灵活地完成一些细致作业;在生理方面,女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镁的代谢方面优于男航天员,体内铁的含量和产生的废物较低,不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紊乱等问题,更适合载人航天;__________,女航天员对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寂寞能力更强,考虑问题更加周全,男女航天员一起工作效率高、错误率少。此外,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也有利于全面开展医学研究。可以说,没有女性参与载人航天,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

    1. (1) 根据第一段文字,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2. (2) 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0.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下面这段文字的句子表达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②主题突出、文意完整;③表达流畅清晰;④字数为80—120字(含标点符号)。

           时光轮转,再回首风雨兼程路,看今朝旖旎风光秀。我们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摘自《人民日报》

六、作文(60分)
  • 11. (2022高一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个人志向与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征战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游说各国,追求“民贵君轻”的儒家志向;在海清河晏的盛唐时期,魏征犯颜直谏,追求“垂拱而治”的治国之道;在山河破碎的晚清时期,林觉民豪情满怀,追求“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生命理想……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志向紧系人民,紧系国家。

    班级将围绕上述材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