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云浮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9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流域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它早于马坝遗址,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这批生活在南江流域的早期人类被誉为“最早的老广”。与磨刀山遗址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是(    )
    A . 河姆渡遗址 B . 姜寨聚落遗址 C . 北京人遗址 D . 良渚文化遗址
  • 2. (2023高二下·凉州月考) 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国君会盟并约定: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宗法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B . 周天子完全丧失政治权威 C . 传统秩序的影响仍然存在 D . 国家统一的观念已经出现
  • 3.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以上举措(    )
    A . 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 B .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 C . 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D . 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
  • 4.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南朝刘宋时,开始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局面,皇帝往往任用出身微贱而有实际才干的寒门掌管中枢和兵权。这反映了(    )
    A . 皇权强化的趋势 B . 科举选官侧重才学 C . 士族政治的终结 D . 平民政治色彩浓厚
  • 5.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公元494年,数十万军队连同其家眷,从长城脚下一路奔袭至黄河南岸,并在洛阳及周边定居下来。这场远征的“策划人”拓跋宏感叹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次官方主导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行动(    )
    A . 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B . 旨在实现南北朝的统一 C . 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行 D . 削弱了西域的国防力量
  • 6.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隋代,关陇地区农业衰落,首都长安时常粮食短缺。而江南地区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从侧面说明(    )
    A .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B . 大运河开通有其必要性 C . 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北方商品经济逊于南方
  • 7.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据9世纪时的阿拉伯文献记载,当时客居中国广州的各国商人数以十万计,都城长安更是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自缅间的骠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这反映出,当时(    )
    A . 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 B . 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C . 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 D . 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 8.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有人认为,“(市易司)赊贷之法,诱不肖子弟破其家……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由此可知,市易法(    )
    A . 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B . 减少了政府收入 C . 损害了中小商户利益 D . 平抑了市场物价
  • 9.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下表所示为北宋前中期的军队人数统计。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时间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

    总兵额(万人)

    37.83

    66.6

    100

    125.9

    A . 人口数量的激增 B . 边防危机的加重 C . 崇文抑武的国策 D . 农民起义的频繁
  • 10.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宋史》载“元昊自制蕃书(西夏字),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使“艺文诰牒尽易蕃书”,并用其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该做法反映出( )
    A . 传统文化的同一性 B . 对外政策的开放 C . 民族关系的和谐性 D . 西夏政权的汉化
  • 11.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元代画家倪瓒谈论自己的作品时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说明倪瓒的绘画(    )
    A . 风格侧重于写实 B . 开创了山水画派 C . 偏重于笔墨情趣 D . 描绘了世俗生活
  • 12.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是色目人,其诗歌中多有描述元代社会现实的句子,如他在《芒鞋》一诗中写道:“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这些诗歌描写的现象(    )
    A . 反映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B .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汇聚 C .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 . 促进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 13.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明朝中后期,“富者缩费而就末,贫者倾产而就商”的现象日益普遍,向来以经商为耻且羞于与商人为伍的缙绅官僚,也“多以货殖为急”。这反映了(    )
    A .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 .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 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D . 传统经济结构趋于瓦解
  • 14.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各部进行了多伦会盟,废除了喀尔喀三部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并实行盟旗制度,各旗札萨克及盟长仍由蒙古王公担任。据此可知,多伦会盟(    )
    A .   开创了盟旗制度 B . 推动了改土归流 C . 体现了民族交融 D . 巩固了国家统一
  • 15. 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
    A .   奴隶贸易的延续性 B . 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 . 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D . 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 16.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逐渐在一些主要城市出现,这些图书馆一般都有限制读者到馆、阅书还须先花钱购券等规定,“但非士夫官吏,即不得享其权利;虽积学之士,苟无势力,亦不得入其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公共图书馆(    )
    A . 运营理念滞后 B . 未得到民众认可 C . 空间资源不足 D . 商业化程度较高
  • 17.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玛雅人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达到很高成就。他们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并创制出圣年历和太阳历两种历法。这些成就(    )
    A . 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B . 领先其他地区文明 C . 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D . 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 18.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格罗特在《希腊史》序言中写道:“亚历山大之后,希腊的政治活动就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读者,或者说再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了。”作者在此批评的是(    )
    A . 希腊化世界马其顿的大分裂 B . 希腊文明中心的向东转移 C . 希腊化时代统治者的反民主 D . 希腊文化的封闭和狭隘性
  • 19.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下表所示是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发布的27条《教皇赦令》(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第1条

    罗马天主教会是上帝独自建立的

    第2条

    只有教皇才能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万能的”

    第6条

    禁止与被教皇革除教籍的人来往并留在同一居所内

    第9条

    王公应当只吻教皇的脚

    第19条

    任何人不得对教皇进行裁判

    A . 天主教会开始渗透到欧洲 B . 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利用 C . 基督教势力强于世俗权力 D . 基督教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 20.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高丽史》记载:“高丽太祖开国之初,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这说明高丽(    )
    A . 受到儒学深刻影响 B . 承袭本土文化 C . 全面仿效唐朝制度 D . 中央集权强化
  • 21.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切口装饰是16世纪在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男女服装装饰手法,它在外衣上剪开许多切口,以露出里面不同的衣饰或衬料。20世纪,切口装饰卷土重来,青年们追求不修边幅和粗犷洒脱的穿衣风格,这为时装设计者提供了“复古”的灵感。由此可知,切口装饰的两度流行(    )
    A . 折射出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 B . 彰显了古典文化的赓续传承 C . 有利于彰显个人的审美取向 D .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追求
  • 22.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1788年首批移民——英国的罪犯及军人,抵达澳洲,后在澳洲发现金矿以及移民政策的奖励下,自由移民才逐渐成为多数。由此推知,18世纪末期的澳洲文化主要体现(    )
    A .   英国文化的特征 B . 奴隶文化的特征 C . 多元文化的特征 D . 殖民文化的特征
  • 23.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20世纪初,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竞相粉墨登场,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法国的复仇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大塞尔维亚计划”等。这些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
    A . 源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 . 加强了文化的碰撞 C . 启示了亚非民族抗争 D . 助推了一战的爆发
  • 24.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1964年颁发的《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将百年来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及其科学化历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可见,该宪章是(    )
    A .   文物建筑的修复性宪章 B . 古迹保护的国际性宪章 C . 第一个古迹保护的法律 D . 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25. (2022高二上·城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吏之道》(如上图)是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的一部分,阐述了从政任官的道理。其中说明了官吏的表现有“五善”“五失”,前者强调“忠信敬上”,后者则包括了“不安其朝”、“犯上弗知害”和“非上”等。官吏在处理政务时要“审悉无私”“审当赏罚”,同时还要“兴之必疾,夜以接日”,不得“贱士而贵货贝”“兴事不当”,否则会受到严惩。官吏在司法诉讼、惠民取民、公文处理、维护治安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才能被称为“能”,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吏。在个人操守与修养方面,既要坚持“一断于法”的底线,又要遵循谨己亲民的原则,还要能够止欲去愿、处柔防反。

    ——摘编自朱振辉《秦简<为吏之道>法律思想研究》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吏之道》体现的法律思想。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简《为吏之道》的史料价值。
  • 26.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朝立国后,将民间的工匠强行征调集中,单独编入户籍,称为匠户。除非官府放免,否则匠户终身为匠,子孙亦不许脱籍。明代因袭元制,将民户分为三等,即民户、军户、匠户,其中以匠户地位最低。他们必须为官府提供无偿劳役,“住坐之匠,例月上工十日”,轮班匠“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由于匠户的不断反抗,明成化年间开始允许轮班匠以银代投。清朝建立后,废除了匠籍制度,将匠班银摊入地亩,匠户获得了一般民户的法律地位,结束了无端服役的历史。官营手工生产实行雇募劳动,受雇工匠由官府发给银粮,待遇较丰,劳动积极性提高,官局的生产得以长期稳定。

    ——摘编自史志宏《清代废除匠籍制度概述》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元明时期匠户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废除匠籍制度的意义。
  • 27.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现代中国部分人物关于中学与西学的观点

    人物

    观点

    王韬

    认为“天下之道”应“(中西)融会贯通而使之同”

    章太炎

    提出“会通华梵圣背之义讳,东西学人之所说”

    王国维

    倡导中西二学“化合”之说

    蔡元培

    提出“中西并用,现其会通,无得偏废”

    李大钊

    认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不宜妄为轩轻于其间”

    毛泽东

    主张真理“不应该分中西”“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28. (2022高二下·云浮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历史悠久的学院式精英教育相比,面向社会大众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教育出现较晚。1793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此后,“艺术属于人民”渐渐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大众教育的鲜明口号……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目的是让广大观众感受艺术魅力,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美术馆既是殿堂,也是公共救育的平台,是化育大众的一个美的空间。”

    ——摘编自杨应时《美术馆:让艺术点亮美好心灵》

    材料二: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新的国家格言,每一位共和国公民在法理上都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卢浮宫内的艺术珍宝由王室私藏变为了国家财产,参观这些珍宝也就成了受法律保障、任何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而不再是君主的恩赐。卢浮宫作为一个公共机构,而非君主私产,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类与公民权利宣言》的物质化载体之一。由此,这些被称为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杰作真正与普遍的公众产生联系,并以美术馆这一新形式为媒介,得以被收藏、展示和研究。艺术的公众普世性由卢浮宫而发端。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美术馆的起源:大众、艺术与国家》

    1. (1) 结合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卢浮宫的“现代形态转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卢浮宫“现代形态转型”的社会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