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

更新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39 类型:单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的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苑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的。宋人开始在画上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增加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回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了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

    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做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B . 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 C .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 D . “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 B . 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 C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籀”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 D . 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 B . 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 C . 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D . 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的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
    4. (4) 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
    5. (5)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

    贾平凹

    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能渡过了第一关,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再服一种药,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的又再服另一种药,差不多十个疗程过后,该死的就死了,能活着的就身轻体健。

    县上一位交通局局长来治疗了三个疗程,头一疗程结束,还批了款要扩建进沟的路,第三个疗程没完,人却死了。局长的儿子认为许先生的泻药太猛,导致了父亲去世,愤愤不平,向县卫生局上告,说是茶棚沟人发财致富,集体草菅人命,并且还附了一张当年死在茶棚沟十二个病人的明细表。县卫生局曾九次来人调查,八次被病人和病人家属围住村子不让进。最后一次是进去了,经过十天详细查证,认为许先生的医疗方案没有问题,药草没有问题,所有人家的客舍也没有问题。风波算是过去了,茶棚沟又恢复了往常的景象。

    又过了五年,村子前后已经绿树成林,林中百鸟鸣叫,春夏秋冬都有花开,许先生家大梁的灵芝也有了盆子大,而许先生自己却病了。他病得不轻,但医不自治,浑身疼痛不止,关节里犹如无数的虫蚁在咬噬。六月初三入伏那天,许先生晚上吃过饭,对人说:把灵芝摘下来吧。大家以为摘下灵芝要炮制药呀,许先生却叫唤起村主任,村主任赶了来,他交给村主任一个瓷罐儿,说罐子里有钱,村口应该搭个棚了,把灵芝就挂在棚里。到了半夜,三间老屋起了火,等人们发现时火大得已不能救,整个屋顶塌了,四堵墙全部朝里倒下,许先生就死在了火里,埋在了墙土下。

    许先生一死,带走了病痛,带走了委屈,也带走了茶棚沟人的一部分。茶棚沟不再有病人来,所有的客舍全废,没有了收入。村主任从瓷罐里取出一万元,这算他的积蓄,还有一个纸条,写着祖传的茶配方。

    村口是新建了茶棚又开始卖茶,但过往的行人太少了,茶一直要卖到日落。这一天,村主任在茶棚里看着日头渐渐落去,忽然醒悟:日落日还在天上啊!开始重新谋划起茶棚沟的未来。第二年冬季,茶棚沟联合县里一家制药厂就生产出了健字牌的“茶棚冲剂”,在市场上销售。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秦岭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家前两辈人都是以卖茶为生,许先生弃卖茶而从医,在山村给人治病,不符合有关医疗管理规范。 B . 许先生不愿意应政府之邀去三岔镇上开铺坐诊,是他的精明谨慎之处,因为他最知道自己的底细。 C . 许先生未能治愈所有病人,印证了文中“治了也不好”的说法,也说明医学探索之路漫长而曲折。 D . 局长的儿子为了泄愤将许先生告上卫生局,调查结果证明这是一场闹剧,对许先生没有造成伤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的所叙人物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行文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点,开枝散叶有余,凝练集中欠缺。 B . 作品善于通过侧面叙述对主人公进行烘托,如村里人不愿让他去镇上坐诊,调查组前来调查,八至而不得入。 C . 小说通过一个偏远山村的变化映照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以小见大,凝聚了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底蕴。 D . 传统文化中灵芝具有吉祥如意、富贵美好等寓意,这篇小说中的关于灵芝的细节设计也具有象征意义。
    3. (3)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许先生这一形象的特点。
    4. (4) 小说中“日落日还在天上”,在不同层面有不同涵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始皇巡狩,外攘四夷 , 斯皆有力焉。斯长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 , 门廷车骑以千数。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斯仰天而叹,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 , 论腰斩咸阳市。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B .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C .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D .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卿"是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本文中指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B .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 . "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在为尊长庆生时,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这里指文武百官给李斯敬酒庆生。 D .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早期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后来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因此有机会游说秦王,秦王采用他的计谋,并授予他高官。 B . 因为受郑国向秦国派出间谍事件的影响,李斯将被逐出秦国。李斯以一篇《谏逐客书》,成功劝说秦王放弃逐客,并被重用。 C . 始皇在沙丘病逝,赵高想要假传旨意,让胡亥获得帝位,并劝说李斯与他共同参与此事,李斯虽有无奈,但最终答应了他。 D . 赵高畏惧李斯权力,所以诽谤李斯有分裂国家的想法,秦二世听信赵高,并最终抓捕关押了李斯的亲族和宾客,李斯被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②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5. (5) 李斯被陷害投入监狱后,他自我辩驳说:“吾以忠死,宜矣。”但太史公却说:“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太史公为何如此评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 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杜甫如子一般隐居不仕。 B . "鹖冠"运用典故,点明诗人去官离朝的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的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刻画了诗人的孤寂形象。 C . "天上坐""雾中看"写舟中所见所感。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 D . 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中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
    2. (2) 诗的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用琵琶女的动作以及擅长弹奏的名曲来表现她有高超技艺的句子是“”。
    2. (2) 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责是“”,在解说人们应从师的原因时,认为“”,不可能没有疑惑。
    3. (3)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表现了山间四时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并跻身经典行列,金庸______________。金庸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其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厚土根基,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金庸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家国情怀的浸润。他通过十五部皇皇巨著的侠义书写演绎和传达着一个内心_____________着家国情怀的文学大家的赤子之心。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了传统武侠小说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的做法,注重提升侠的精神品格,以家国情怀的文化特质赋予“侠之大者”一种“为国为民”的崇高境界。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面前,金庸笔下的江湖英雄们总是____________,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一己得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牺牲。(   ),他们以侠义精神和侠义行为甚至鲜血与生命,在文学艺术世界树立起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功不可没            充斥            超越            行侠仗义 B . 功高望重            充盈            颠覆            顾全大局 C . 功高望重            充斥            颠覆            行侠仗义 D . 功不可没            充盈            超越            顾全大局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些侠义英雄胸怀天下,心系黎民,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因此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色 B . 这些侠义英雄胸怀天下,心系黎民,为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色 C . 这些侠义英雄为冷漠而血腥的江湖世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色,因为他们总是胸怀天下,心系黎民 D . 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因为这些胸怀天下、心系黎明的侠义英雄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色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B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为"一场静悄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C . 其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D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海棠花比较喜欢酸性土壤环境。我们选择土壤时,。腐殖土本身是酸性的,而且疏松透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非常适合种植海棠花。

    , 比在室内养护效果更好。即便是在阳台,也要让它尽可能接触到室外的阳光和空气,并保证充足光照和空气的流通。

    , 还要及时对海棠花进行修剪。海棠花的生长能力非常旺盛,如果任由它生长,整体看起来会比较杂乱,影响美观,而且一些枯枝、弱枝、病虫枝的存在,也会过度吸取营养,导致没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花朵,开花数量会变少。(______________)。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造型美观,长势良好 B . 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长势良好,造型美观 C . 时常修剪,不仅造型更加美观,长势也会更好 D . 时常修剪,不仅长势会更好,造型也更加美观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芒种,忙种,生活,总有一份欢喜,在此刻收获;人生,也总要有一点盼头,要在这一刻种下。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