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
    A . 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 . 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 . 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 . 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 2. 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   )
    A . 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B . 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 C . 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 . 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 3. (2022·吉林三模) 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
    A . 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 . 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 . 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 . 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 4. 东晋时期,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先祖的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多级制。这反映出东晋时期(   )
    A . 政府统治力有所强化 B . 国家税收得到保障 C . 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D . 门阀势力受到限制
  • 5.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C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6. (2021·唐山模拟)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 . 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C . 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 . 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 7. 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   )
    A . 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B .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 .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
  • 8. 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估税”就是交易税,有文券的“输估”可称为“契税”,用于大宗或特定商品的交易,零星、分散、不立文券的经常发生的小额交易,称之为“散估税”。估税制的出现(   )
    A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便利了门阀士族的敛财 C . 成为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D . 引发了商人市民的斗争
  • 9. (2022高一下·宣威月考)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 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 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D .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
  • 11. 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   )
    A . 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B .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 .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
  • 12. (2019高一上·海口期中)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 . 取代皇权政治 B .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 确保政权稳固 D .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 13. 曹植由于出身高贵,故其少年时创作的诗赋,极富文采地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曹植成年后,曹操偶尔会带着他行军作战,故其青年时期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曹植的诗歌创作走向功利化 B . 曹植的社会阅历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C . 曹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 曹植的诗歌创作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 14. 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   )
    A . 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 . 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C . 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D . 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 15. 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 ( )
    A . 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B . 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 C . 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D . 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 16. (2020·静安模拟)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从语意判断,该史料最可能出自(   )
    A . 《魏书》 B . 《隋书》 C . 《汉书》 D . 《晋书》
  • 17. 《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 . 崇尚武力控制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认同汉族文化 D . 避免政治斗争
  • 18. 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徧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钝象骨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A . 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 B . 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 C . 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 D . 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解答题:
  • 19. (2020·新乡模拟)     材料  皇甫隆,三国时期魏国人,嘉平年间(249—254年)任敦煌太守。敦煌地处西陲边地,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当地多沙地,碱性很大,宜于过水漫灌而不适于滀水灌溉。但当地农民往往“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结果水干后地块易板结,造成“谷收更少”。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他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由此,“西方(敦煌地区)以丰”。时人称赞其“勤恪爱惠,为下兴利”。

    ——摘编自魏明孔《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的经营述论》

    1. (1) 根据材料,概括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措施的作用。
  • 2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