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9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下·宾县期末) 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   )
    A .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 . 原始农业的发展,生活逐渐稳定 C . 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 . 农作物种植出现了南北直接交流
  • 2.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对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

    A . 遗址分布具有广泛性 B . 掌握了棉纺织技术 C . 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D . 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 3. 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
    A . 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 B . 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 C . 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 D . 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
  • 4. 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
    A . 开始普遍使用陶器 B .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 . 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D .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 5.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用“重瓣花朵”加以形容,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这一说法(   )
    A . 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象解读 B . 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 C . 开拓了早期国家政治形态研究的视野 D . 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
  • 6. (2024高一上·兰州月考) 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
    A . 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 B . 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 C . 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 D . 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 7.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8. 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 )
    A . 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 .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 .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D . 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 9.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 . 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 . 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C . 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 . 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 10. 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
    A . 周礼进一步完备 B . 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C . 周王室地位下降 D . 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
  • 11.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亲近的子弟构成王族,聚居于宗庙近旁的王宫区。所有同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依照亲疏等级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反映出(    )
    A .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 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 .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 12. (2024高二下·鹤山月考) 殷商后期,针对纣王收容逃亡奴隶的政策,周部族首领采取了搜捕后交还原主的做法,还针对殷商“罪人以族”的政策提出了治罪止于本人的刑罚原则。周部族的这些举措(   )
    A . 加强了对诸侯的管控 B . 减轻了商纣王对周的防范 C . 彰显了儒家民本思想 D . 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 13.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A . 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 . 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 . 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 . 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 14. 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方国联盟,而西周的社会结构注重的是“分”,它强调的是族群形成连锁式的分裂增长。西周社会结构变化的方式(   )
    A . 维护了贵族政治特权 B . 阻碍了宗法体制的推行 C . 削弱了地方的离心力 D . 促进了族群文化的传播
  • 15. 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辟雍”,由于有时天子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也叫“射庐”或“大池”,《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大学教学内容以射、御、礼乐为主,尤以射为重者。《礼记·射义》云:“天子之大射,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西周大学以射箭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为了满足(   )
    A . 贵族生活娱乐的需要 B . 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 C . 诸侯之间争霸的需要 D . 宗族权力继承的需要
  • 16. 商朝时,“王臣”是商王的私兵,平时在王都左右活动,商王以外贵族和商都以外之地的臣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围内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 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C . 血缘贵族政治遭到挑战 D . 开始建立系统的国家机构
  • 17.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分封制(   )
    A . 具有包容性 B . 构建了政治同盟 C . 具有开创性 D . 避免了权力争夺
  • 18. (2024高一上·大庆月考) 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
    A . 内外服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乡里制
二、非选择题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镇遗址。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

    ——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
    2. (2) 材料二图一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3. (3) 为材料三图二、图三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
  • 20.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