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3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 1. 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   )
    A . 州、县 B . 州、郡、县 C . 道、州、县 D . 路、州、县
  • 2. 元朝史学家马端临曾感叹:“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隋朝却短命而亡,这主要是由于(   )
    A . 漠视农业发展条件 B . 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 .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 . 统治阶层争权夺利
  • 3. 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官员类别

    历史时期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唐玄宗时期

    2620人

    16185人

    唐宪宗时期

    5718人

    260023人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
  • 4. 据吐鲁番出土的墓志来看,进入唐朝后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开始出现“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这体现出(   )
    A . 民族融合促进了唐朝的统一 B . 西域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C .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逐渐趋同 D . 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地传播
  • 5. 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 . 唐朝北方已无边患侵扰之忧 B . 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 . 唐朝国力虚弱,财政无力支撑 D . 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
  • 6. 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 . 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 .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 . 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 . 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 7. 唐代,马球运动广受欢迎,唐朝皇帝之中喜欢打马球的不在少数。公元709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李唐皇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球场婚礼”,以临淄王李隆基为首的唐朝队战胜了以吐蕃使者尚赞咄为首的吐蕃队。这说明唐代马球运动(   )
    A . 深受少数民族骑射习性的影响 B . 因精彩激烈受到市民阶层追捧 C . 展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心志 D . 承载了超出娱乐性的多元功能
  • 8.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鞠, 大多是2人或多人对踢,不用球门,而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活动大多在节日进行,规则与男子蹴鞠没有什么区别。蹴鞠不仅是官女们也是民间女子的重要活动。蹴鞠运动的这种发展反映了唐代(   )
    A .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 社会环境比较宽松 D . 节日休闲种类丰富
  • 9. (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 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 . 地方管理的优化 B . 中央集权的弱化 C . 财政体系的落后 D . 国家治理的进步
  • 10. 公元646年,起源于北方草原的回纥归附唐政府后,唐太宗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吐迷度可汗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置官号皆如故事”。这一做法(   )
    A . 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变革了华夷有别的民族观念 C . 加速了回纥族封建化进程 D .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 11.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分道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此类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
    A . 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B .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 带来冗官元费的问题 D .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 12. 以下史事中,能够证明隋唐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观点的是(   )
    A . 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王 B .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 .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
  • 13. [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绿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 .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 . 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 .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 . 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 14. 唐代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宫廷及官府,与之相对的民间音乐活动大多集中在寺院。到了宋代,社会主流音乐广泛活跃于勾栏瓦舍等新兴娱乐场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理学兴起动摇了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B . 乐人社会地位下降 C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动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5. 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
    A . 唐蕃和亲 B . 轻徭薄赋 C . 设置西域都护 D . 册封渤海郡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志十七.五行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贡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徭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1. (1) 依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2. (2)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 17.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1. (1) 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 (2) 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德二年(619年)国二月,高祖李渊领布诏书:“画野分,山川限其内外;退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册府元色)卷1270

    贞观三年(629),遣使入贡。上曰:“昔人谓仰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资治通鉴》卷193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我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据材料概括唐朝边治理的主要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边治理的认识。

  • 19.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并概括图1、图2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要有史实依据)。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李世民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情况归纳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