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8月阶段训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6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他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

    文物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其次,要注重研究阐释的方式方法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物和文献、史料的结合,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再次,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摘编自李瑞振《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

    材料二:

    “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开始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鼓励全社会参与博物馆事业,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条例不仅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破题带来福音,更促使博物馆走上转型之路: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它还将融入公众生活,担当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的文物重焕生机?各地博物馆积极创新、各显神通,探索博物馆更为合适、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先是“文创热”的兴起,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成为了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各地博物馆的文创设计从打造衍生品转向开发文博IP,“考古+盲盒”的概念让博物馆文创迸出新火花;博物馆逐渐打开大门,用一次次创意给大众带来惊喜。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掀起了“博物馆里过节”的新风尚;博物馆还进军“综艺界”,《国家宝藏》等节目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历史文化之门。正因为有了舞台上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活了起来。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这样断言。正如单霁翔所言,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做到“两个面向”: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此外,科技赋能加深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亲密接触”也有了更多花样。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等新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成为了大部分博物馆的标配。通过在三维空间中立体成像,“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的生活,此类的沉浸感带给参观者很多乐趣。

    疫情之后,社交媒体、直播十分活跃,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以前沿技术结合当下热点,主动寻求与人们的互动交流。“云展览”“云游博物馆”成为常态,“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走入千家万户,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动动指尖,就能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今年3月,众网友围观了三星堆的挖掘现场。新技术最大限度呈现了三星堆文物之美,在直播和弹幕的加持下,黄金面具、鸟型金饰片“圈粉”无数。

    从《故宫日历》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和三星堆的“出圈”,每一年,博物馆和公众似乎又走近了一些。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出圈”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让传统接续未来,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抵达公众。

    (摘编自郭冠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何以“出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 B . “考古盲盒”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成“顶流”彻底改变了博物馆“高冷”形象。 C . AI、AR、VR、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等新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大多数博物馆的标配。 D . 新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新变化,“云展览”“云游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谈论的话题都是“让文物活起来”,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 . 准确理解和阐释文物的深厚内涵,才有可能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标。 C . 《博物馆条例》的实施,为博物馆研发丰富的文创产品和职能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D . 科技为博物馆赋能,应用“穿越”技术带给参观者乐趣,成了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故宫博物院加大馆藏文物开发力度,研发出从书签、U盘到胶带系列文创商品。 B . 故宫与网易携手将馆藏名画与游戏相结合,开发出了《绘真·妙笔千山》游戏。 C . 北京市政府通过论证,计划把包括故宫在内的北京中轴线申办成世界文化遗产。 D . 酷狗音乐与故宫博物院、媒体联手推出首张博物馆主题音乐专辑《国宝传音》。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5. (5)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对此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道,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文本二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B .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C .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 .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2. (2) 下列对守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口中说着不要婆家的东西,却手上像“捍卫什么似的”不让妹妹拿,少女的害羞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B . 还没做鞋就幻想“那人”穿上鞋的场景,体现了守明对爱情充满憧憬,也包含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C . 本来只是想让“那人”试试鞋子,却没想到被迫与“那人”握了下手,这是守明品性柔顺的体现。 D . 守明是一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青年女性的典型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识,但仍以传统美德为主。
    3. (3)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为小说的“后记”,有人认为它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也有人认为它可以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燕、赵、吴、楚)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 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B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C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D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相同。 B . 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须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C .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人常常将“社稷”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 . 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纣王执政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形势危急,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讨对策,出身低微的姚贾自告奋勇,纾解国难。 B . 姚贾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负秦王重托,出使四国,以其过人的谋略圆满完成了止兵促和的任务,受到秦王嘉奖,并委以重任。 C . 韩非嫉贤妒能,以无关国家安危的个人道德问题来污蔑陷害姚贾,试图让秦王改变对姚贾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却被秦王诛杀。 D . 秦王从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和晋文公事例中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国君一定要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胆识和胸襟。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②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

    5. (5) 面对韩非的诬陷和秦王的质疑,姚贾是如何应答的?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中由“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显示出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B .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一味地苟且偷安,轻重倒置 C . 这首词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激越中显沉稳,豪放中见沉郁,溢满全词的是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 D . 这首词以“恨”字为主题,语言犀利,沉雄激昂,发泄了词人对当权者的愤恨;词人刚毅不屈的品德与愤世嫉俗的壮语贯通全篇。
    2. (2) 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两例分析其用典的作用。
  • 5.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述而》中“”两句,比较精辟地阐述了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 (2) “青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李璟《摊破浣溪沙》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李商隐《无题》中有“”。
    3. (3)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无名氏《惜时》),劝人早学、早为的诗句在古诗词中俯拾即是,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____。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____,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____。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供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三上·广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与美食相关的原材料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食用油消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消费者不仅对食用油的品质更为关注,而且对____。随着健康生活理念和食用油的不同功能被更多消费者认知,食用油消费细分愈发明显。首先,从消费需求看,消费者对食用油品质和健康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例如,物理压榨的花生油销售额大幅领先其他产品,特别是古法压榨的产品,体现出消费者对于制作工艺等环节的重视。其次,____,牛油、果油成为年复合增长率最快的油种,红花籽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细分油种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品质和场景细分,食用油产品呈现出从单一油种走向组合包装的明确趋势,____,其中最受欢迎的混合装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对此,相关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消费者诉求,打好组合牌,抢占发展新机遇,推出更多惠民产品。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B .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C . 他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钟大胆”。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