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2-10-28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年-月-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 . 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 C . 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D . 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
    2. (2)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 . 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C . 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 . 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 (3) 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
      A .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
  • 2.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航  海  长

    陆颖墨

    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他都会想起那次升国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西昌舰是指挥舰。在驾驶舱里,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很纳闷,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并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古铜色的脸反而变得凝重。

    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林之江在舰艇学院读本科时,肖远是他们的院长。作为第一代航海硕士,半年前他分配到了舰队的航海处当参谋,跟着也是刚当上舰队司令的肖远下过两次部队。

    没想到这次出航,他临时调到西昌舰,给航海长当助手。一周前起航,肖远就知道了林之江是舰艇学院第一代硕士,记住了他的名字。在舰队机关里林之江也许只能“遥望”,而在逼仄的舱室,林之江时常能清楚地听到肖远的咳嗽和呼吸声,他开始放松了。昨天早上经过第六海域,林之江兴奋而又崇敬地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看着海面。

    肖远一离开驾驶舱,林之江赶紧把航海长拉到一边,问肖远为什么不愿意提到那场海战。航海长叹口气,压低声音告诉林之江:那次海战中,肖远在水中挣扎,突然有人喊他,艇长失血过多,很快变得虚弱,他竭尽全力命令肖远,“记住,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开上国产的大军舰”。

    很长时间里,别人赞扬肖远这段悲壮的历史时,他总是沉下脸说:“能游回岸的海军,算什么海军!”林之江似乎明白了:“他是怪那时我们的舰太小太落后了。”

    正沉思间,林之江忽然听到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国军舰,和编队拉近了距离,像是伴随航行。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通知: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舰长对航海长和林之江说:“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因为军舰是向西航行,每航行一段都会变换时差。那么只有精准测算出太阳升起时军舰的到达点,才能在航行中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那时候我们的军舰出航,靠的还是传统的惯性导航,通过高速陀螺的运转,用牛顿力学原理推算确定军舰的位置,从而把握航向,测算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推算的精确度。

    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通过对恒星的勘测,也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法,可以对惯性测算进行验证。

    海面上那几艘外国军舰依然在伴随。航海长郑重地把明天的升旗时间报了上去,很快通知到了各个部门,明天清晨北京时间五点十五分起床,五点四十五分升旗。

    熄灯时,有一艘伴航的外国军舰发来信号:“晚安,中国海军。”听到报告,肖远也让西昌舰用灯语回了一个相同的问候信号。林之江特别关注信号员回复,他还特地查看了一下对方刚才发信号的时间,正是这边测定的当地时间九点三十分,舰艇例行的熄灯时间。对方的军舰是装有GPS的,这就印证了我们这边的测量相当准确。想到这儿,林之江有点小小的得意。

    回到舱室,林之江命令自己马上睡着。他想到“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这句歌词,很快自己就真的“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军乐队在忙着试音,一会儿升国旗时他们要奏国歌。

    林之江满头大汗,昨晚对表时,他和航海长对的是北京时间,所以计算今天的时差同样提前了三十八分钟。一个低级错误,意味着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升旗。

    此时东方丝毫没有要日出的意思,他看了一下启明星的位置,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错误。他又无助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林之江心里明白,其实有很多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他们肯定有些摸不透中国海军为什么起这么早。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

    “稍息!”值更官口令。肖远站到了指挥官的位置,其他人也在各自指定的位置站定。

    千钧一发,不能再等了。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全体在场官兵都很诧异地寻找这道闪电的出处。

    “出列!”值更官下达口令。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这让林之江更加紧张。

    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嘿,既然起了个大早,就不能赶晚集。”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

    马上,军乐响了起来,联奏曲第一首按惯例,是《人民军队忠于党》。跟着肖远,大家都大声唱了起来:“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唱着这首歌,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这么大的事,肖远这么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林之江极目远望,月亮在天边的海上,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把目光投到肖远脸上。林之江在肖远的眼角发现一丝闪烁的泪光。

    “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伴随着激昂的旋律,联奏结束了。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敬礼!”值更官口令。

    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分秒不差,国旗升到了旗杆顶,迎风飘扬。

    这时,外国军舰发来了信号:“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林之江留下来了,在西昌舰当航海长。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之江与肖远颇有缘分,在他读舰艇学院时肖远是院长;他在舰队航海处当参谋,跟着舰队司令肖远下部队;这次出航,又相见了。 B . 别人赞扬的那段悲壮的历史,对肖远来说,却是不堪回首,那场海战教训深刻,中国的军舰太小太落后了,中国海军亟需发展壮大。 C . “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这是当时条件下林之江他们唯一能够用到的有效的定位法。 D . “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表明时间尚早;“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写出了林之江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后发生的事。 B . “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交代了肖远过去的一些经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 . “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外国军舰安静的样子,表明人们都在安睡。 D . “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两次描写林之江流泪,但流泪的原因不尽相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4. (4) 在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过程中,舰队司令员肖远带给林之江不少疑惑与意想不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机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救县出升,复暑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胸,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更始[注]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壁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更始: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更始政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B .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C .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D .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的“传”即同此义。 B . 三辅,又称“三秦”,西汉时本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 . 行在,即“行在所”,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 . 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天子的地位,后来又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永怀疑有人假冒侍中身份来访,在劝阻赵兴无效的情况下,拔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避免了赵兴受骗。 B . 鲍永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C . 光武帝攻打怀州,三天都没能攻下,于是请鲍永去城下劝降,鲍永三言两语就让河内太守打开城门投降。 D . 光武帝即位,派遣储大伯征召鲍永,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待派人确认更始帝已死才去投奔光武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

      ②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

    5. (5) 鲍永为何要亲自护送苟谏的灵柩回到扶风?请简要分析。
  • 4.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中由“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显示出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B .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一味地苟且偷安,轻重倒置 C . 这首词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激越中显沉稳,豪放中见沉郁,溢满全词的是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 D . 这首词以“恨”字为主题,语言犀利,沉雄激昂,发泄了词人对当权者的愤恨;词人刚毅不屈的品德与愤世嫉俗的壮语贯通全篇。
    2. (2) 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两例分析其用典的作用。
  • 5.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和“”这两个举动,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2. (2) 《短歌行》中,曹操巧引《诗经》中的“”两句,借写姑娘思慕爱人,委婉地表达了渴盼贤才的心情。
    3. (3) 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 6.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作为时代最突出的视觉图像,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某种透视镜。电影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于国家而言______,但对于人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中国电影创作在对近几年时代人心的呼应上,有了某种程度的突破,即使存在有待修正改进的方面,也可以拓展深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倡导时常被误解为针对的只是英模人物等相对单一化的创作对象,创作者往往铲去角色身上的生活气息而使之成为某种扁平化存在。这种创作趋势没有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形象,使得这类电影不能很好发挥其传达核心价值观的影像______。近年来,这一状况逐渐改变,(  )。中国科幻电影始终落后于世界发展,但《流浪地球》却让国人眼睛一亮,赞誉 ______。《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国不仅仅是拯救世界而且是团结世界的意识带到银幕上,传达给世界。影片的横空出世使中国科幻片与世界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对于中国科幻片价值的认知,《流浪地球》似乎______。这说明中国科幻片依然要强力延续才能保持水平。但我们依然相信,中国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电影文化的影响力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电影让创作者们回归电影,通过电影本身的动人性表现能被观众自然接受的主流价值观。 B . 创作者们使电影得到回归,观众自然地接受了通过电影本身的动人性表现的主流价值观。 C . 电影回归为创作者们的电影,通过本身的动人性使它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能被观众自然接受。 D . 创作者们让电影回归电影,通过电影本身的动人性使它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能被观众自然接受。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足挂齿 感召力 络绎不绝 孤掌难鸣 B . 微不足道 感染力 纷至沓来 孤立无援 C . 微不足道 感召力 纷至沓来 孤掌难鸣 D . 不足挂齿 感染力 络绎不绝 孤立无援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几年中国电影创作在对时代人心的呼应上,不是出现某种程度的突破,而是存在有待修正改进的方面,需要拓展深入。 B . 中国电影创作在对近几年时代人心的呼应上,不但有了某种程度的突破,而且存在有待拓展深入的方面,需要修正改进。 C . 中国电影创作在对时代人心的呼应上近几年有了某种程度的突破,尽管存在有待修正改进的方面,但可以拓展深入。 D . 近几年中国电影创作在对时代人心的呼应上,有了某种程度的突破,但依然存在有待拓展深入的方面,需要修正改进。
  • 7. (2022高三上·滁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赋能冬奥医疗。①发现伤情、快速查体、转运救护、出具报告,冰球场上运动员从受伤到完成诊疗,时间不超过10分钟左右。②这得益于智能移动方舱的应用与研发。③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实现了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的集成。④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源自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⑤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疗平台,有效压缩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冬奥会的现场救治水平;⑥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响应时间短,诊疗决策准确,保证了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1. (1) 上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 (2) 依据上文,请概括“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并据此为其写一句宣传语,助力“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 (2023高二上·辽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