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期中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文言...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142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

    [甲]与王元直①

    [宋]苏轼

    黄州真在井底,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日起居何如?郎娘各安否?此中凡百粗遣,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每见一邸报②,须数人下狱得罪。方朝廷综核名实,虽才者犹不堪其任,况仆顽钝如此,其废弃固宜。但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款段③一仆,与子众丈、杨文宗④之流,往来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存道奄忽⑤,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人还详示数字。余惟万万保爱。
     

    [注]①王元直:即王箴,字元直。苏轼的妻弟。元丰三年(1080)九月,王箴从四川派人来苏轼被贬之地黄州问候他,苏轼写此信作答。②邸报:指政府官报。③款段:自《后汉书·马援传》“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在文中可以理解为      。④子众:王元直的叔父,苏轼的叔丈人。丈,古时对老者的尊称。杨文宗,苏轼的长辈。⑤存道:杨从,字存道。奄忽,突然去世。

    [乙]齐安①行(节选)

    [宋]张耒

    最愁三伏热如甑②,北客十人八九病。

    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

    [注]①齐安:指当时的黄州。②甑(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 (1) 根据提示,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句子

      查阅资料

      解释

      不闻乡国信息

      尚会意字。上为“木”,下 为“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后引申,如“杳无音信”。

      ①   

      不审日起居何如

      ①比较,较量;②类,辈;③亲近;④并列,并排;⑤近来。(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②(请填写序号)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比日起居何如

      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得人览乎?《三顾茅庐》)

      B . 郎娘各否?

      多歧路,今在?[《行路难》(其一)]

      C . 每见邸报

      而或长烟空(《岳阳楼记》)

      D . 方朝廷综核

      之者谁?(《醉翁亭记》)

    3. (3) 关于“款段”的含义,你可以通过阅读注释③和“小贴士”帮助理解。结合马援的从弟马少游的人生志向和《与王元直》的相关内容,你认为下面对“款段”的理解哪个选项更为合理?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

      理解注释③的小贴士

      [停顿]但/取衣食裁/足

      [释义]下泽车: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运载车。掾(yuàn)史:官名,指小官。

      A行动迟缓的普通马

      B健壮驰骋的骏马

    4. (4) 张耒的这首《齐安行》对你理解苏轼的《与王元直》一文是否有帮助?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 (5) 此信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初贬黄州时所作,他当时的形象和你平日积累诗词中苏轼的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并列举苏轼所作的其他诗词简要分析。
  • 2. 阅读

    菱溪石记

    [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

    [宋]欧阳修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而一差小而奇 

      而乃能知赏奇异

      予感夫人物之

      况欲长此石乎

    2. (2) 用“/”给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4. (4) 《菱溪大石》(节选)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 (5) 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⑤若匝匝㴙㴙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选 自《石田先生文钞》

    [注]①不忒(tè):没有差别。②曷:疑问代词。何,什么。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④戛摩:击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⑧骧:奔驰。

    [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 嵊

    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材料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选 自李渔《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②声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虎威

       

      ③则蕉亦默默静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爱莲说》)

       

      ④以

      查阅词典法:①窥探,探望;②等待,守候;③服侍,照料。(《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2. (2) 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 (3) 《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
    4. (4)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 (5)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6. (6)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

  • 4. 阅读

    唐刘舍人蜕,桐庐人。早以文学应进士举,其先德①戒之曰:“任汝进取,之与达,不望于汝。吾若没后,慎勿祭祀。”乃乘扁舟以渔钓自娱,竟不知其所适。紫微②历登华贯③,出典商于④,霜露之思⑤,于是乎止。临终亦戒其子,如先考之命。蜀礼部尚书纂⑥,即其息⑦也,尝与同列言之。

    君子日:名教之家重于丧祭。刘氏先德是何人斯?苟同隐逸之流,何伤菽水之礼⑧?紫微以儒而进,爵比通侯,遵乃父之绪言,紊先王之旧制,以时之敬,能便废乎?大彭通人,抑有其说,时未喻也。

    (选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注]①先德:代称别人的父亲。②紫微:代刘蜕。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③华贯:显要的行列。④商于: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州。⑤霜露之思: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⑥纂:刘蜕之子。⑦息:儿女。⑧菽(shū)水之礼:晚辈对长辈供养的礼节。

    1. (1)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小文,这篇文言文我读起来有点困难,请你帮忙,好吗?

      小文:好的。

      小语:“穷之与达”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吗?

      小文:我们一起查一下《古代汉语词典》,“穷”主要有下面几个义项,分别是“阻塞不通;极,尽,寻根究源,穷尽;困厄,处于困境;不得志,不能显贵;止,息;终,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荒僻”。结合具体语境,这里的“穷”应该解释为“① “。

      小语:我还记得曾经学过《桃花源记》中的“欲穷其林”和《鱼我所欲也》中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那么,它们分别解释为“②”和“③ “。

      小语:“苟同隐逸之流”中的“苟”是不是与《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一样?

      小文:不是,“苟同”的“苟”表示“随意”;“苟富贵”中的“苟”意思为“④”。

      小语:“喻”的注释没有,但可以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以解释为“⑤”。

      小文:对,学会知识迁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乃乘扁舟以渔钓自娱,竟不知其所适。

    3. (3) 选文第二段作者引用君子“名教之家重于丧祭”这句话,有何用意?
    4. (4) 刘蜕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选文简要说说。

      链接材料:

      刘蜕,字复愚,荆南(一作商州,一作桐卢,亦作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成通初前后在世。尝承父遗命,死不祭祀。荆南岁解举人,多不成名,独蜕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及第。时号为“破天荒”。咸通中,官中书舍人,右拾遗。以论令狐高(人名)恃权纳货之罪,外谪华阴令。蜕为文奇诡岸杰,有《文泉子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5. (2022九上·开学考) 古诗文阅读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桃花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

    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色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丙】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 (1) 请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

    2. (2) 以下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武陵人捕鱼业/大率桃之 B . “桃花能红李能白”一/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 . 处处之/寻向所 D . 二物之能事/桃花日随流水
    3. (3)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咸来问讯”可看出村人对桃花源外的生活很感兴趣,但习惯了桃花源的生活而不愿离开。 B . 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的桃子一般都是嫁接过的,口感往往较好。 C . 乙文由花朵娇艳美丽但花期很短的桃花联想到那些红颜薄命的女子,并为其感到惋惜。 D . 《桃花溪》这首诗从远到近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由实入虚,构思布局新颖巧妙。
    4. (4) 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

    5. (5) 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 (6)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评价“《桃花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此诗中哪些内容来自《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情感又有何相似之处?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①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愀(qiǎo):容色变得忧惧。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予观夫巴陵状           胜:美好 B . 夕阴          晖:日光 C . 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D . 至若春和明          景:景象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3. (3) 语段(一)第二、三两段写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情感?
    4. (4) 语段(一)中的“迁客骚人”和语段(二)中的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释】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3. (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 . “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 . 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 . “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 (4) 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水,上下一白。

    5. (5) 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彭天锡串戏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磊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桓伊,字子野。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一字杜撰

      呼:“奈何!奈何!”

    2. (2) 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3. (3) 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4. (4) 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 9. 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1) 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 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B . 日更定矣    问今何世 C . 姓氏    望旗靡 D . 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2. (2) 解释加点词。

        ①余一小舟  ②见余  ③下船  ④

    3.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4. (4) 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 . 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 . 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 . 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1) 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 . 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 (3) 【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 (4) ①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5. (5) 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 . 【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 . 【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 . 【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 11. 【甲】嗟夫!——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1.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                ④公退之暇,鹤氅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后天下之乐乐/烟云竹树 B . 其价廉而工省也/不物喜,不以己悲 C . 处江湖远/竹工破 D . 则何时而乐耶/子声丁丁
    3.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 (4) 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12. (2022九上·慈溪竞赛) 文言文阅读

    郭淮遣妻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世语》曰:“淮妻当从坐,侍御史往收。督将及羌胡胡渠帅数千人叩头,请准上表留妻,淮不从。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头流血请准,淮不忍视乃命追之,于是数千骑往追还。淮以书白司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无其母,是无五子,五子若亡,亦无淮也。今辄追还,若于法未通,当受罪于主者。’书至,宣王乃表原之。”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著,刘孝标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释】①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魏朝时任森州刺史,迁征西将军。在关中三十多年,功绩显著。②战庸:战功。③王凌:历任司空、太尉,密谋废立,司马莺当时为魏朝大将军(后追尊为宣帝),亲自领兵讨伐他,便自杀。④征摄:收捕。⑤身首:性命。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凌事当并诛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 

      淮不 

      身首之急  

    2. (2)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妻 上 道 莫 不 流 涕 人 人 扼 腕 欲 劫 留 之

    3. (3) 用现代文写出句子意思

      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4. (4) 记叙同一件事,《世说新语》与《世语》的表述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简要说明理由。

      ①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世说新语》)

      ②淮不忍视,乃命追之,于是数千骑往追还。(《世语》)

    5. (5) 郭淮的妻子“坐凌事当并诛”,郭准先是“遣妻”,后来又为妻子“求情”。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为什么?
  • 13. (2021九上·松原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镜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若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周然不测

    ——选白沈括《梦淡笔谈》

    [注释]①循:扰摸。②摘然如灼化之由: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色甲的声音。③夹筑:带夹层的馆了。④铣塞:滞涩不通畅。⑤刚铜:便铜。⑥澄莹洞彻:澄明透亮。

    1. (1) 下面选项中符合“此镜其薄”中“其”字意思的一项是( )
      A . 过分 B . 超过 C . 很;极 D . 什么
    2. (2) 请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历访镜工皆周然不测

    3. (3) 本义写“循”和“扣”时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人们怎样的延感?突出了古镜什么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