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24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故事中朴素的生态意识,在“神奇婚姻”的众多故事类型中体现了出来。在这类故事中,蛇、鱼、青蛙、狐狸等动物都可以幻化为“人”,与人相恋成婚。民间故事在把自然世界“人格化”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自然构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这种“生态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时代中,民间文化虽然不是主导性的文化形态,但却往往有极大的包容能力,包含多种文化因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多种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间故事)中体现出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孟子),“民胞物与”(张载)。道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古代思想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虽然并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展开的,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而这些思想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内容。

    民间动物故事中体现出的“生态意识”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在民间故事中,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虽然是平等的,但人仍是核心。对于中国的民间故事而言,从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来看,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本来就是共处一体的共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放弃人的作用,也没有肆意残害动物,两者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和谐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其次,在民间动物故事中,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有强烈的道德化、伦理化、情感化倾向。西方生态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保护生态不受破坏,实现人类生命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历史诉求。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的生态关系是有道德伦理和情感维系的,虽然这样的生态意识包含在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理解方式之中,但这种内化于人们灵魂中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却是可以持久的,甚至是永恒地影响着中国民众对自然万物的态度。在今天中国的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理应进一步复活这种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生态意识”,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精神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与道德、伦理、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想象世界的,在这一艺术世界中,人与万物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们相信万物众生都是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的,因此民间故事赋予了“动物”与人相似的生命化的思维和情感。当它以动物人格化或动物幻化为人的方式,跨越物种的界限、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个道德化、情感化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化的艺术世界时,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伟大与深厚,凡动物故成己,也要成人,还要成物(万物众生),这也许就是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王光东《民间动物故事中“生态意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奇婚姻”类民间故事把自然世界人格化,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B . 儒、道、佛都主张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因而民间故事以这些思想为主要内容。 C . 西方生态思想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诉求,而中国民间故事具有内化于灵魂的持久性。 D . 动物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独特审美形态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相象世界,“动物”有与人相似的思维和情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民间故事中有朴素的生态意识的观点。 B . 文章列举儒、道、佛的观点,论证古代思想家从生态角度分析蕴含生态思想智慧。 C . 文章采用设问的方式,从人与万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两个特点。 D . 文章通过东西方生态意识的比较,强调了生态意识有助于解决中国生态危机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文化可能并非一个时代的主导性文化,但它可以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内容。 B . 中国民间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即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和谐共存。 C . 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精神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D . 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是人不仅要成己,也要成人,还要成物,这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伟大与深厚。
  • 2.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义上的糖就是碳水化合物。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狭义的糖则一般指有甜味的单糖、双糖和甜味剂。

    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白砂糖、蔗糖等,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

    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

    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体可以直接吸收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果糖、葡萄糖等单糖,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白砂糖、蔗糖等不能被人体吸收。 B . 糖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能作用于人的大脑奖励中枢,从而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如果不吃糖,人们就会遭受戒断反应的煎熬。 C . 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 . 人体摄入的碳水分解后能为全身细胞提供燃料,但如果摄入过多碳水,不管运动与否,多余的能量最终会转化为脂肪。
    3. (3)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减糖”“控糖”的大军。你如何看待“糖”?请简要说明。
  • 3.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唢呐

    王宇

    陈德广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竟然瞒着他,偷偷报考了艺术专业,并且在专业考试中,因为唢呐演奏,被省音乐学院录取了。

    闷热的七月,太阳在半空中撒野,地上像着了火。陈德广吊着一张苦瓜脸,在屋里不停地兜圈,嘴里嗫嚅着:“儿大不由爹,要翻天了。”陈放站在一旁,愣愣地看着他爹,大气不敢喘。

    槐树沟男人爱吹唢呐,像是祖传的。农闲时,村头村尾,都是咿咿呀呀的唢呐声。爱吹,并不代表会吹;会吹,并不意味着能吹好。前沟的钟一鸣与后沟的陈德广是他们这一代人中的唢呐高手。陈德广吹唢呐花样多,用纸团塞一个鼻孔,会用另一个鼻孔吹唢呐。嘴里噙两个唢呐,能吹出两种不同的曲谱。玄绝的是,靠住墙,脚朝上,头杵地,倒立着,照样能吹。相比之下,钟一鸣就简单多了,眯上眼,鼓着腮帮子,悠扬沉稳,似乎只要有时间,一口气能从日出吹到日落。

    乡下人婚丧嫁娶,都要请乐队。这两人各自组建团队,年头年尾,不间断地忙碌。有一次,陈德广和钟一鸣的两个唢呐团队在迎亲路上相遇了。看热闹的人不住地撺掇,想让两个团队比一比,看谁更厉害。那会儿,他俩都年轻气盛,比就比,谁怕谁。陈德广唢呐上挑,锣鼓手心领神会。鼓面如撒了一碗青豆,骤然密集响起,从气势上压住对方。继而,陈德广鼻孔嘴唇轮番上阵,时不时来个倒栽葱,唢呐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不管怎么折腾,都能吹出撩人的旋律,赢得一拨又一拨的掌声。再看钟一鸣那边,似乎渐入佳境,不急不躁,经典曲谱一个接一个涌出,如江河之水,不见尽头。热汗满面的陈德广心想,如再来一轮吹技表演,岂不让人笑话我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于是,陈德广憋着一口气,盯着钟一鸣对吹。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并不着急着走。所有人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唢呐对决,就连晚归的羊群也站在路边,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

    吹奏到第十七个曲谱时,陈德广突觉心头一热,眼前发黑,一头杵在硬邦邦的黄土路上。

    槐树沟后沟离前沟并不远,事后,钟一鸣提着两瓶烧酒来到陈德广家,进门就说:“德广哥,你说咱俩干些啥事,你倒在地上,吓坏了我,以后可不敢这样了。”说着,拧开瓶盖:“今天不忙,咱哥俩喝上几杯。”陈德广似乎早就等钟一鸣过来,他黑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从堂柜里取出唢呐,一下狠似一下地砸在青石板做成的锅台上。“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吹唢呐了,我还要给我的子孙们说,谁也不许吹唢呐。”

    钟一鸣眼看着唢呐碎了一地,站不是站,坐不是坐,搓着手,一时间不知怎么说才好。陈德广倒是不慌不忙,拧紧瓶盖,把两瓶酒塞进钟一鸣怀里,摆摆手:“不要再来我家了,我不想看见你。”

    隔着窗纸,烫手的阳光进不了屋,可屋里屋外一样闷热。陈德广来来回回不停地兜圈,口渴了,从水瓮里舀出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喝足了水,他转身问儿子:“是谁教你吹唢呐的?”陈放低着头,抠手指头,没说话。陈德广把水瓢扔进水瓮里:“快说,谁教的?”陈放怯生生地抬起头,看着窗棂,说:“是……是钟一鸣叔叔教我的。”陈德广听了儿子的话,瞪大眼,喘着粗气,抓起堂柜上的录取通知书,三下两下,撕得稀烂,扔进炉膛里。

    上初中那年,陈放周末回槐树沟,一脚踏进沟口,就听见钟一鸣的唢呐声。陈放蹲在墙脚,一曲一曲地听,听着听着,竟摇头晃脑,打着节奏,嘴里跟看哼曲谱,就像极度饥饿闻到香喷喷的炖羊肉那么馋嘴。

    也不知过了多久,钟一鸣蹲在陈放身边。

    “好听?”

    “好听!”

    “想学?”

    “想学。”

    “你爹不让。”

    “我偷着学。”

    击掌,成交。钟一鸣笑了,陈放也笑了。至此,叔侄俩有了一个秘密约定,每个周末放学,陈放来钟一鸣家学吹唢呐。

    太阳落坡,不见陈放回来,陈德广心里乱糟糟的,在院子里兜圈。忽闻敲门声,门口站着钟一鸣。

    “你来干吗?”陈德广板着脸。

    “喝酒。”钟一鸣轻咳一声,“还是那两瓶,一直没舍得喝。”

    “不稀罕。”陈德广伸手就要关门,看见钟一鸣身后站着陈放,一惊,扭头回屋去了。钟一鸣跟着进屋,坐在炕沿儿上。

    “你说,咱山里娃考音乐学院,容易吗?”

    “我又没让他考音乐学院。”

    “你真行,撕了录取通知书,这下陈放不用上学了。”

    钟一鸣站起来,要走,陈德广拦在面前:“兄弟,想想办法,娃总得上学吧。”钟一鸣一脸无奈:“没办法。”

    “兄弟,别急着走,咱喝酒。”说着,陈德广打开堂柜,胡乱翻腾。

    “行了,别翻了,看看这是啥?”陈德广转过身,钟一鸣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录取通知书。陈德广惊呆了:“这,哪来的?”钟一鸣似笑非笑:“知道你这驴脾气,一准儿会撕了录取通知书,所以,我和陈放商量,事先准备了一份复制品。”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6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非常生动:第一处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气之热;第二处用“烫手”“闷热”直接形容环境特征。 B . “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晚归的羊群“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都从侧面写出了陈德广与钟一鸣的唢呐对决极为精彩。 C . 小说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其中钟一鸣与陈放的对话尤其简洁,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两人交流的过程,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 . 小说中的“两瓶酒”是重要的物象,第一次是钟一鸣带酒来求和,第二次是钟一鸣带酒来商量陈放上学的事,“两瓶酒”代表了不同的心意。
    2. (2) 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让不同人物相互映衬,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 (3) 小说在行文中使用顺叙和插叙两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矣。”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邻窥墙而问之。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闻其言,则宗而去之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节选自《说苑·权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B . 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C . 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D . 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期年而亡”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B . “则举宗而去之楚”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 . “人固有利不利”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 . “则民力罢矣”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国公索氏在正要祭祀的时候丢失了祭祀所用的牲畜,孔子预言了公索氏败亡后,弟子询问孔子预言的依据,孔子是从小事进行推断的。 B . 下蔡威公由劝谏国君一事预感到国家将要灭亡,痛哭了三天,在墙外窥探的邻居听了他的话搬到楚国,威公得出结论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 C . 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认为此时不是修建的好时机。因为之前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韩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 D . 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打探的人认为从陈国的城墙、护城河、储备、国家情况看不能打,但楚庄王却从陈国的民情看出陈国能攻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逐解其缚,与俱之楚。

      ②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 5.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

    【注】①林处士;林逋,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②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中宰相”代称隐居的高贤林处士,“下崖扃”写其从山门中走出来。 B . 夕阳之下,西湖边的群山的深深浅浅的翠色异常夺目,天空的白云时聚时散。 C . 人与鱼共爱烟潭,打柴做饭与雁无争,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D . 尾联写诗人与林处士心意相通,也要隐居山林,故而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的“”采用远景与近景特写的方法,写出了峰峦接天、古木攀壁的奇险风光。
    2. (2) 刘备白帝城托孤,多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概括刘备托孤于己的原因。
    3. (3) “瑟”是一种乐器,古人常用瑟来表达种种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难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两种______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个体经历过的所有苦难,终将化为______的人生财富,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也更顽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苦难是命运不公的副产品,人们不必赋予其过多“意义”,克服苦难的人值得钦佩,但通过努力重新和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是成功的基石。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苦难就是苦难,没有人天生就该、就愿意承受苦难,但克服苦难的过程并非毫无意义。______的是,面对“苦出身”的奋斗者,外界常常赞美其在逆境中与命运搏斗,当事人却往往更倾向于以“平常心”对待经历过的苦难。从本质上看,前者是对“风雨之后有彩虹”这类社会叙事的构建,以此鼓励尚未走出逆境的人;后者则有助于当事人以稳定的心态;继续前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果修改为“前者是这类社会叙事的构建,有助于鼓励尚未走出逆境的人;后者则有助于当事人以稳定的心态,继续前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 8. (2022高三上·隆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即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引发眼部黄斑疾病,导致黄斑变性,①_________,完全无药可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

    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②_________,包括遗传、年龄、眼部炎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眼睛暴露在强光下等,这些因素与在黑暗中玩手机,以及长时间看手机并无直接关系。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由于自身基因突变引发。“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不过,③_________,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根据科学研究显示,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带来长期的疲劳损害,导致视力大幅减少。此外,长期玩手机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对于网上流传长时间看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眼癌的说法,材料是如何反驳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有两个肩膀,左肩和右肩。人体的这种构造,是有其深意的,比如你用左肩挑担子,挑累了,你可以换右肩,让右肩帮着你挑。一个人挑着担子,是可以左肩换右肩的,是可以自己帮助自己的。人的两个肩膀,是紧挨着的,近在咫尺,说明左肩换右肩是很容易做到的,可有的人偏偏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舍己求人,不是寻求自助,而是寻求他助,把自助抛之脑后。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自助与他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